第28期 教會是否越大越好?

專欄『異議與溝通』

採訪:陳瑞欣、梁向榮

溫哥華華人播道會主任牧師李炯燊牧師指出,人數未必是教會一個屬靈發展的指標。不同規模的教會,能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最重要是知道神在該教會的旨意是以何種方式發展。

李牧師指出:『神叫我們去,使萬民作祂的門徒,而初期教會曾經一天內便增長三千名信徒(徒二:41)。因此,《聖經》原則支持擴展,但要建立「大教會」或分拆成「小教會」植堂,則要看那一種模式最適合該教會。歷史上,神使用不同規模的教會,因此,教會規模小不一定是壞事。

事實上,要有效發展事工,不同導向的教會,有不同的「理想人數」。例如五十人以下的教會,是以家庭為中心的教會,優點是相處融洽,容易建立互信及聯繫;五十至一百五十人的教會,則以牧師為主導,較著重教導;一百五十至三百五十人的則是以事工為主,需要透過會眾及執事參與事奉建立教會。一般三百五十人以上的稱為大教會,需要全職教牧同工帶領、良好的敬拜質素、與及多樣化的事工照顧不同會眾的需要。

人數未必是教會一個屬靈發展指標。人看統計數字,神卻看教會是否聖潔合乎主用。大小教會存在的目的,同樣是要發揮將人連接到神的垂直線作用,其次是進入世界,實踐使萬民作主門徒及彼此相愛的誡命,建立屬於人與人層面的水平線關係。

面對量的增加,教會有兩個處理方法:擴大或植堂。大小教會其實各有優勢及挑戰。小教會缺乏領袖,牧者要身兼多職,事工受地方及資源限制,然而信徒因有更多事奉機會及易於建立關係,刺激屬靈生命成長。大教會因人多,恩賜、財力及資源雄厚,能切合信徒所需提供較多元化的服務和活動,並且,例如美國一些大教會更受到政客尊重,在社會上發揮影響力;但亦要注意因利成弊,例如將財力視為權力,以致將世界的價值觀帶進教會,以及個人價值被整體關注所忽略的問題。

對於信徒由小教會轉至大教會的情況越趨普遍,主要受後現代消費者心態影響:信徒去教會為了尋求所需服務而不想參與事奉。至於信徒由大教會轉小教會的情況,不少則是為了追求與信徒及牧者間的溝通及事奉機會。另外,小教會較難吸納資源,容易造成大教會越大、小教會越小的危機。信徒在轉換教會時要看清自己的心態是否純正,同時教會領袖要避免以追求教會規模為目標,免得落入虛榮和驕傲的試探,並要加強教導,讓會眾以神為敬拜對象,及以事奉為運用恩賜的成長機會。』

安省城北華人基督教會副主任牧師黃少明牧師認為,教會的增長是神國度的擴展,所以我們不用怕教會大。教會大是神的榮耀,不是教會領袖的榮耀。

黃牧師認為:『我覺得教會大小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聖經》所提的,很多人需要得救,福音一定要帶到人群中去﹐讓人去明白、相信、和跟從。有些地方的福音開展很難,信主人數少,教會就不會太大。如果人的反應很好,聖靈令到人認罪悔改,多人信主,教會就大,教會的數目也會增加。教會領袖的態度也會決定教會的大小:當教會成長到一定程度,領袖不能適應教會再大,就不會再做一些讓人數增加的事工。除非當整個領導團隊都認為再大一點也沒有關係,大家一起去適應,教會才可以繼續增長。

大小教會各自有其存在價值。大有大做,小有小的做法。小教會裡,大家能互相認識,時常有接觸的機會,很多的個人溝通。有事情的時候,大家可以很快速去幫助。教會大了,在教會的層次,就未必可以做到相同的事情,只可以在教會分的小組裡做到。無論大小教會,信徒都要投入,才可以有真正的基督徒生活。當一個人去到小教會,很容易被人認出來。認出來以後,他只能夠有兩個反應:他不想人認識,就離開;留下來,他就會嘗試去投入。當他不適應小教會的團體時,就會離開。當教會大的時候,有不同的群體;當他對一個群體不適應的時候,可以去另外一個群體,但是還是留在教會裡面。

大教會的資源豐富,也有可能吸引一些人從小教會轉過來。 有些人去到大教會一段時間,就走回小教會,因為他們不適應。大教會不會威脅到小教會的生存,因為大家的服務對象不同。小教會的生存是自己本身的問題。

無論教會大小,都應該植堂,因為這樣可以近距離接觸到人。無論教會大小,教會領袖都要考慮教會的增長。教會的增長是神國度的擴展,所以我們不要怕教會大。教會大是神的榮耀,不是教會領袖的榮耀。這樣的話,就不會自己驕傲。教會大,資源多,對植堂有利。但是,不是資源多就可以植堂。唯有大家認識到植堂的價值,是為了在另外一個地方去榮耀神,不是為了開分店,這樣才會有果效。若為權力和名利去做的話,只會帶來爭鬥。』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最舊
最新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