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評筆
陳孟賢教授
自去年九月初完結了安息年假期,返回加拿大後,這大半年間,有不少機會往訪許多不同堂會,非常感謝神。
第一個原因往訪不同堂會,正如上期在本欄中提及的,乃給本刊做「讀者調查」。拜訪不同堂會的主任牧師,為了聆聽他們對本刊的意見和建議。畢竟,教牧們在帶領教會的最前線,他們最了解信徒和教會面對甚麼實際問題;本刊的使命是探討加拿大華人基督徒和教會共同面對的課題,便要細心聆聽最前線教會領袖的經驗,以保本刊的內容不會跟讀者脫節。
大半年間,訪談了六十多家堂會的教牧讀者,除了在談論本刊時獲得許多寶貴意見外,更珍貴的,這些親切面談,往往是聽聞神的恩典作為(在眾多堂會和祂僕人們身上彰顯)的感動時刻。
例如,一位牧者分享了他幾年前跟會友們關係緊張,後來在公開的復和大會中彼此冰釋前嫌,從此教會有突破性的健康發展,實在非常感人。
在這許多面談裡,其中一樣常常出現,叫我深深向神謝恩的感受,是看見很多默默耕耘忠心的神僕:一位從臺灣到加拿大一所小型國語教會(都是中國大陸背景的會友)事奉的牧者,去年師母離世,他大可以去美國跟兒女團聚,或返臺灣退休享清福,但決定仍然孤身一人留在加拿大,只因為對所牧養的小教會不離不棄。
另一位神僕,原是從香港來的廣東話人,多年來卻委身牧養國語教會,以生命榜樣建立信徒,當我在其堂會一次主日崇拜中証道,又在崇拜後跟會眾接觸,在心中泛起的只有一句話「生命影響生命」:愛主的牧者便感染出愛主的會友。在單對單面談時,他不諱言牧養國語群體的吃力和艱辛,卻仍很堅毅地分享他將來人生最後一程的夢想:回中國建立有天國觀的大陸教會。
另一位獨立堂會的牧者,用了十年時間,從開荒到今天堂會頗具規模,始終堅持貫徹他自己相信是從神領受的牧會理念:重視禱告和培育會友的靈修操練。
單對單的面談,往往是推心置腹分享的機會。一位中型堂會牧者單刀直入便說:「《加國華人教會》應該做一期頭版專題,探討主任牧師怎樣才可以不崩潰!當主任牧師太難了!怪不得那麼多華人教會聘不到主任牧師。」另一位中型堂會牧者朋友,坦誠分享肺腑之言,道盡教會間「轉會增長」現象(transfer growth)對中小型堂會及其牧者造成的困難與壓力。
另一位牧者剛完成了教牧學博士論文,正掙扎著應否把研究成果公開?因為其研究內容直指教會界的盲點,他擔心忠言逆耳,會被惱恨。我勸他可以多著墨於積極正面的提議,不要停留在負面的現象上,如此,可能減低被誤會為惡意批評者或自以為義者的機會。畢竟,多年的研究心血結晶,讓其封塵湮沒便太可惜了。
每次面談時的推心置腹,都令我受寵若驚。但馬上又會想到,主內弟兄姊妹的團契交通,豈不正正應該就是如此的推心置腹。為了這大半年往訪不同堂會時得著的屬靈祝福,實在感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