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東南亞華人教會歷史教訓』
麥希真
馬來西亞分為:西馬和東馬。
西馬以前是馬來西半島,東馬以前是北婆羅洲,都是英國殖民地,獨立後組成馬來西亞國,以回教為國教,馬來人佔人口60%,華人、印度人、其他民族佔人口40%。
政治上馬來人佔優勢,經濟上華人佔優勢,偶有嚴重的種族衝突,一般上彼此和諧相處。
一、西馬來西亞
首都吉隆坡在西馬,政治和經濟主力也在西馬。以前殖民地時代,基督教倚靠英國人,聲音較大;獨立後回教倚靠馬來人,聲音較大。從英國殖民地時開始至今,向馬來人(回教徒)傳道仍是犯法,所以只有華人教會和印度人教會,沒有馬來人教會。
華人教會以衛理會最大,長老會、聖公會、浸信會、福音堂也頗興旺。有多宗派聯合舉辦的神學院、獨立的神學院、浸信會的神學院,訓練教牧同工,能夠自給自足。
在建堂或建神學院時,回教政府諸多阻撓,但在佈道和服務事工上就頗自由,所以西馬華人教會相當興旺,人數也有增長。獨立後,英語學校改為馬來語學校,華語學校因華人力爭而繼續保存,故此教會發展與新加坡相反:英語教會萎縮,華語教會繼續增長。在回教和馬來人壓力下,華語教會有靈性和文化的雙重意義,頗有如鷹展翅上騰之勢!
二、東馬來西亞
東馬來西亞包括:沙巴和砂月勞越州。在沙巴多數華人講客語,少數講粵語;在砂月勞 越多數講福州語,少數講閩南語。兩州物產豐饒、安寧平靜,人民都安居樂業。
1.砂月勞越州許多年前,衛理會黃乃裳牧師三次帶領福州人來砂月勞越墾荒,從叢林中開出種植場,種殖胡椒和各種香料,也種植樹膠。
在每個種植場都選一個小山,在山頂建禮拜堂,環繞著是學校,再環繞是民家。從墾荒開始,漸漸建立華人的社區。在砂月勞越首都詩巫,許多年來只有禮拜堂,沒有廟宇,基督教不是洋教,稱為『福州教』;人人看基督教就是衛理會,從沒有聽過長老會、浸信會、其他宗派各種。
2.沙巴州──沙巴洲則是由巴色會獨佔。德國巴色城大復興,組織差會,差派宣教士來華,專向客家人傳道。在中國和香港稱為崇真會,在沙巴則用差會名稱,稱為巴色會。
巴色會很早就按立女牧師,夫婦同時牧養一個教會或夫婦分開牧養兩個教會。不是沒有困難,而是雖有困難,教會蒸蒸日上。
聖公會在以前死氣沉沉,但近年奮起直追,十分興旺,因為英國殖民地政府,在沙巴有深厚的基礎,火熱的事工,甚至影響整個東南亞,影響全世界的聖公會,為主作了美好的見証。
砂月勞越州和沙巴州的半開化的土人事工十分成功,許多人信主。連同華人教會,東馬基督徒佔人口36%,甚至比南韓略高,佔亞洲的第一位!
(作者為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董事會永遠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