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期 華人教會如何回饋加拿大本土教會?

採訪:趙敏能

    一般華人信徒少與主流教會接觸。主流教會的現況是怎樣的?它們面對著那些衝擊?華人教會又是否經歷同樣的狀況?華人教會及主流教會之間應怎樣發揮互相守望的精神?現任安省美麗徑福音堂顧問牧師及加拿大華人神學教育協會總幹事的麥振榮牧師,過往曾經參與主流教會福音機構。他為我們描述了主流教會及華人教會的現況,從中分析各自的長短處,尤其探討在華人教會較優勢的地方,能否與主流教會合作,甚至能夠回饋他們。

    麥牧師認為:『在世俗化的影響下,主流教會最明顯的危機便是教會人數下跌。年青一代的人數少,少年人亦不多,又出現人口老化。這情況在大城巿比較好些,而在一些比較遍遠的地方十分明顯。其實,二十多年前,在一些比較大的教會中,已經浮現出這個問題。有些教會,只剩下年長的會眾,人力資源少又沒有人接班,甚至不能保持一間教會的日常運作,所以要出售教會的堂址。青年人流失有可能是缺乏被栽培,所以留不住他們。不過,這些趨勢未在華人教會中出現,一般的華人教會依然有多數的青年、少年、及成年人。

    華人教會有一個特點,就是保守性強、著重靈命的質素、塑造生命、強調敬虔主義、看重傳福音。如果沒有傳福音,便不會有增長。華人教會仍在發展中,所以傳福音的意向依然常在。其實主流教會也有保守的,不過年青一代對靈命的追求比較弱,而傳福音方面也不太強。

    另一個特點是,華人教會之間的凝聚力很強。由於互相認同及彼此同心,便產生出一些聯合聚會、宣教工作及神學教育發展。如果少了這些凝聚力,便較難聯合起來。現時,每個大城巿都有定期舉行的教牧同工團契,正是一個讓凝聚力組合起來的重要平台。其實,主流教會也有類似的聚會,但次數沒那麼頻密。如果多日也不見面,怎能凝聚起來?不過,有些大型的華人教會可能活動太多,對外界的接觸較少。

    由於西方教會有長遠的宣教歷史,相對於他們,華人教會的宣教心志並不太強。所以,華人教會還有很大空間去發展,這樣可以帶動傳福音的心志,引發不同地方植堂的策略。如果過去沒有植堂的取向,現時也不會產生出這麼多的華人教會。如果有新的教會出現,在社區中便能製造一個傳福音的基地。而主流教會比較少去植堂,所以植堂策略是華人教會相對的一個優點。

    過去在主流教會中,很少會見到華人牧者。較少的華人教會及牧者會主動參與主流教會的組織,例如:The Evangelical Fellowship of Canada。如果想和主流教會多一點合作,起碼要讓他們認識,如果不認識,那會有合作呢?其實,和主流教會來往是一項華人教會不能缺少的環節。

    數年前,由華人教會發起維護傳統婚姻的行動,主流教會對這事有很大的迴響。華人教會成為這次行動的帶領者,是信仰立場的表現。主流教會在這方面不太積極,可能是受到西方的開放思想影響,認為這只是跟私人生活有關。不過,有些英語的華人同工也同樣不太積極,他們也可能受到世俗化的影響。這次行動,是由華人教會發起回饋主流教會的一個例子。

    如果有一些主流教會的人數下降,甚至不能保持日常運作。華人教會可考慮將他們的物業買下來,這樣便可以幫助他們保護物業,同時保持一個敬拜的地方。

    主流教會願意分享資源及開放的心態,是華人教會應該學習的地方。其實華人不是不開放,而是沒有他們那樣開放。越是大的教會,便只會專注自己教會的需要。大型的教會,反而思想狹窄。華人教會領袖應有「完成大我,忘記小我」的精神,將眼光放遠在建立神國上。

    從主流教會人數下降及世俗化來看,如果華人教會想避免同樣的情況,應要看重工人與事工的延續性。特別是事工的方向,應培訓年青人。年青的一代思想太開放,沒有真理的基礎及立場,所以要在真理上幫他們堅定建立及「生根」。如果教會對信徒沒有嚴謹的信仰守則,信徒的信仰生活便會鬆懈。教會能否保持信仰上的正確路向?年長的傳道人大多數都不會有太大問題,不過年青一代的傳道人,特別在西方比較開放的神學院內學習的,他們又會帶領會眾到那樣的方向去?

    若華人教會想回饋主流教會,在短期上,應該開放自己及爭取機會跟他們來往,可以加入主流教會的福音團契及一些宣教差會。如果不認識他們便不能有互動或回饋。現時太少華人教會和主流教會來往。要有更遠的眼光,無論華人或西人都在神的國度裏。要建立更好的關係,讓別人的方法成為借鏡。例如在宣教上,可以從很有經驗的西人差會上,學習他們的長處。

    在回饋主流教會的過程上,華人教會要欣賞互相的文化,同時要開放自己,又要有溝通的技術。華人比較保守,內聚及不太開放的文化可能會成為障礙。言語方面又是另一個困難。假如沒有一個意願去與主流教會溝通,甚麼事都會覺得很難去做,所以肯去交流的意願很重要。』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最舊
最新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