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東南亞華人教會歷史教訓』
麥希真
前言:我在1992年退休,定居加拿大,已多年遠離東南亞華人教會,老編囑寫,只能稍為回憶一下。
在1953年,我和麥師母從香港初到新加坡(馬來語『新加』是『獅子』,『坡』是『城』,故稱『獅城』)。那時,新加坡還是英國殖民地,華人佔人口75%,馬來人佔15%,印度人佔10%。那時這樣,現在也是這樣。華人中有閩南人、潮州人、廣東人、客家人、海南人等。受英文教育的不懂華文,亦以此為榮;在華校讀書的,都懂國語。
新加坡華人教會當時已相當興旺。聖公會最有錢,衛理會(循道會)人數最多,長老會很熱心,福音堂很虔誠,浸信會剛剛開始發展,此外獨立教會也不少。除了聖公會多用英語,各宗派教會多用鄉談崇拜,也多設有小小的英語崇拜。
50年代、60年代的華人教會都屬福音派信仰。華文教會深受宋尚節博士影響,以後有計志文牧師、趙世光牧師的奮興講道栽培,牧師、傳道、長老、執事、會友都堅信聖經真理。英文教會則受青年歸主協會、讀經會、導航會、稍後的學園傳道會影響,信仰也十分堅實,受自由主義影響的牧師也不敢與長執、信徒對抗。
因此,新加坡教會增長頗快:基督徒人數佔人口6%(70年代)、11%(80年代)、13%(90年代),亦有傳說在90年代是19%。
新加坡獨立後,政府認為用英語可以團結各族和各鄉談的人民,就關閉全部華校,所有學校只用英文教學。但各族學生要選修第二語文,寫信、讀報、工作謀生就只能用英文;同時,新加坡和中國都幾乎禁止移民,所以使用鄉談的華人迅速和大大減少,相對地使用英文的人迅速和大大增加,於是華人教會變化極大,英文崇拜人數大增,鄉談崇拜人數大減;領袖亦由華文人改為英文人,以前是鄉談為主,英文為副,現在完全相反。
這變化有利,不但信主的人數大大增加,並且因為英文之便,新加坡教會通過差會、教會、或私人身份,派出大量海外宣教士。根據非正式統計,可能已有超過五百位海外華人宣教士,在三十個國家為主工作。
新加坡國只是一個小島,南北車程半小時,東西車程45分鐘,但天父恩典卻是豐豐富富啊!
(作者為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董事會永遠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