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期 從教會角度看金齡事工

採訪:姚增智

黎惠康牧師是安省士嘉堡華人浸信會的主任牧師,是一位對牧養金齡人士很有承擔的牧者。本刊今期訪問了黎牧師,請他從加拿大華人教會的角度,分析未來金齡事工應有的發展方向。

黎牧師指出『金齡人士』這一用詞,是從英文字 Prime Timers 翻譯出來,顧名思義是指人生中的黃金時間,是最可善用人生階段。金齡的時段大概是指55至75歲,金齡人士的特色是已經退休,因此時間充裕,在生活方面亦無顧慮。他們的身體或許有一些毛病,但自覺依然健康。而最特別的是他們具有大半生累積下來的豐富閱歷,因此擁有極大的潛質。所以,黎牧師認為教會需要鼓勵金齡人士積極地投入教會生活,教導他們信心的功課,及為他們安排事奉主的機會。雖然如此,金齡人士的心理往往非常複雜,教會必須就個別情況,為他們度身訂造合適的牧養,及事奉的崗位等。

黎牧師總括了六大類型的金齡心理:有積極型,他們恆切地在教會事奉,甚至幫助牧養的工作。有掙扎型,他們的心裏有事奉的熱心,但卻缺乏信心,或仍然有家庭的牽掛。有消極被動型,他們只想珍惜退休享福的生活,缺乏積極進取。有失落型,他們因為停止了習以為常的工作,生活頓時感到空虛。有悲傷型,他們退休前以事業為重,退休後深疚自己不復當年,自覺無用。最後是悲憤型,特別是一些在原居地退休後,跟隨子女移民外國的人,他們飽受語言和文化的衝擊,深感懊悔,常常埋怨。

針對以上金齡人士的心態,黎牧師認為悲憤型的人士可能要接受輔導,牧者亦可嘗試安排他們在教會內相同文化、語言的群體中相交和事奉,讓他們在異地發展所長。至於悲傷型和失落型的人士,教會需要主動幫助他們調較人生的方向,尋回生命的動力。那些消極被動的人士,教會可以嘗試俯就他們。黎牧師舉例一個為期兩星期的短宣行程,可以加上額外兩週的遊覽行程,來迎合退休人士喜愛輕鬆旅遊的心態。黎牧師承認這並非最理想的宣教計劃,但不失為吸引金齡人士參與的好方法。另外,那些內心掙扎的人,教會除了鼓勵他們事奉神、服侍人外,還可嘗試以一些金齡人士的見證去幫助他們。對於那些屬積極型的人,教會可以更多跟他們分享異象,讓他們更明白主的帶領。

黎牧師認為教會發展金齡事工已經到了十分關鍵、而且刻不容緩的時候,因為二次大戰之後出生的『嬰兒潮』,平均將會在2011至2026年間渡過六十五歲的退休年齡,屆時金齡人口將會驟增,而目前華人教會仍未有發展金齡事工的策略,時間已所餘無幾。黎牧師相信若果華人教會在未來數年內,能夠及時發展金齡事工,盡早鼓勵及培養一批金齡人士,便能為數年後出現的『嬰兒潮』退休人士立下榜樣,促進他們積極投入教會事奉、社區關懷等。

現時的華人教會或多或少都有關心耆老的事工,但黎牧師認為美中不足的,是教會並沒有再仔細分開 Young Old (即金齡人士)及 Old Old (即耆老),因為這兩類人士的牧養需要並不一樣,而現今教會的注意力多專注於服務耆老方面。(有鑑於金齡人口在未來勢將迅速增長,華福加拿大聯區已經舉辦過兩次金齡事工策進會議,使各教會有機會商討未來金齡事工的發展策略,互相交換意見。)

黎牧師對未來金齡事工的發展有以下的願景:一、金齡人士可以充份善用其時間及耐性,去服侍耆老人士。二、金齡人士若能輔助年輕一輩,向他們提供適切的指導及分享經驗,會使後輩獲益匪淺。三、金齡人士能夠積極地傳揚福音,他們有心機及時間結交新的朋友,首先裁培彼此的友誼,然後傳揚主的福音。四、教會能仿效外國的一些『金齡學院』,舉辦興趣班,甚至中東聖地遊等,讓金齡人士參與。當他們有了新的學習和體會後,便鼓勵他們向教會會眾,以至邀請未信者到教會,介紹及分享他們的經驗和知識。

最後,黎牧師呼籲不同教會的兄姊,若有心在金齡事工的發展上探討,歡迎與他聯絡。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最舊
最新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