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的未來學
黎惠康
不見了老朱年多:上次是在他剛退休後,那時他飢不擇食地參加任何活動來打發時間(見本欄04年9月號)。輾轉一年,他漸覺活動多並不帶來意義與滿足。
同時,冷眼旁觀下一代的領袖,雖然學歷、才智都比自己優勝,但上一代的,就算是『失敗』,豈不也能用作前車之鑑:失敗之後之『再站起來』,豈不可成為一點點的鼓勵嗎?只見年青的,一個又一個奮勇的上前(就如自己當年);但一次復一次的重蹈覆轍;並接踵而來的創傷、氣憤、沮喪……。不禁感懷:難道自己一生的掙扎與起落,不能再度用作扶手?難道自己多年的經驗,只有淹沒在回憶中?
可是,每逢主動插嘴插手來幫扶自己的子弟時,他們的回應卻有『多聲多氣』之態,更有『不肯放權』之嫌。可惜!怎辦?更甚者,有不客氣的直言:以前的經驗,到廿一世紀還有可取嗎?令自己都產生猶疑:是否真的多此一舉?是否該及早識時務?
正當老朱在煩惱時,碰著舊同窗老錢。他在另一所教會也是同一景況。兩人由相憐以至彼此鼓勵。其間想到:既然『先知在家鄉不被接納』,何不『易子而教』?於是便互相引薦到對方教會子弟中,由關心與陪伴開始,細水長流地分享分擔,耐心等候進一步的時機(時間多著,慢慢來,樂得輕鬆)。
這樣卻帶來意想不到的果效。當老朱將老錢引薦入自己教會的子弟間,雖然要一段時間的認識,但因為沒有了『不肯放手』的陰影,一旦熟了,便對老錢開放內心,欣然有此良導(mentor)。最後,是由這新導師老錢,轉而再引入本來就是自己長輩的老朱。發覺自己的老朱,已學會『放手』,修去了操縱的自然習慣。只是用心良苦的亦師亦友地,同走天路。在老錢的教會子弟間,兩人換位配搭,也得著同樣的果效。由兩份的失望,變為四份的驚喜(只不過是時間要用多了,但現在有的是時間啊)!
當然,其中因為兩代文化不同,要學習彼此適應,又是另一課題。
(作者為士嘉堡華人浸信會主任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