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的未來學
黎惠康
甲:『你聽到消息沒有?到任不到兩年的某傳道又辭職了!』
乙:『去那裏?』
甲:『未有去向。他說先休息一會,喘一口氣,才重新等候。』
乙:『還好,並不是三年前上任傳道那樣,帶著一群不滿的年青人離開。』
丙:『也難怪他,若他不帶著,那群不滿的年青人始終都會離開。』
看來人事上的不協調、衝突、甚至分道揚鑣,並不是工商界獨有的現象。靜心看看一群初入工場的傳道人:昔日獻身已經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多年寒窗,加上吃苦忍氣的實習,也用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好經艱苦才踏上工場。為甚麼會辭職來喘氣?『某傳道』並非極端絕無僅有的個案。入工場首三至五年的傷亡率,高得驚人──以年青人操英語的尤甚?非正式的統計顯示,大多因與主任、長執及領袖『不合』。細問之下,並非不同心,也不是信仰不合──而是『不合拍』、『不合調』,是領導楷模及思想形態格格不合,甚至彼此不能明白對方。這樣的夭折,最為可惜。要問:是否必然?可以怎辦?
誠然,紜紜個案中,有許多是合作愉快,榮神益人的。也有不少是的確有跨越不了的文化鴻溝,開始就不應該配搭起來。但既然在一起,妥善安排分道揚鑣,也不失為美事。最可惜的是第三類:雙方的靈命成熟及配搭誠意是遠超彼此間之文化距離,但卻因為往往把問題都推在『東西文化相異』的單一因素上(就如最能代表土生一代事奉者心聲的一書Jeanette Yep (ed) Following Jesus Without Dishonoring Your Parents, IVP, 1998)。因為這錯誤的觀感,以致過份簡化情況,斷症單元,謀求對策時,是獨沽一味。這樣的處理,大多數未能取得預期果效。只有屢試屢敗,帶來更多的氣餒失望。 (作者為士嘉堡華人浸信會主任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