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祈禱傳道為事

總編評筆
陳孟賢教授

從歷史回顧的角度看,曾經有過這樣一種說法:究竟牧師房間應該有著甚麼本質?據說早期的牧師房,基本上是祈禱房;後來,牧師房變成了書房;到了現代,牧師房很大程度是辦公室。如此演變,反映了教牧職能的重點轉移,牧師從一個祈禱人變成了一個書生,在繁忙的當代世界,又再變成了一個忙碌的經理。從社會遷革的觀點看,如斯蛻變,可以理解。但從《聖經》的亮光看,蒙召的教牧『以祈禱傳道為事』(徒六:4),卻是很清晰的召命。

在祈禱裏,教牧貼近主,生命更新,明白神的心意,領受信息,有『道』可傳,向時代發聲,直指人心,撫慰蒼生;『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三:16);神的道大有能力,決不徒然返回。

祈禱傳道的任務,包括宣道、講道、教導……都總以傳揚屬天信息為內涵。對未信者傳道,為了領人歸主;向社群傳道,為了作鹽作光;給信徒傳道,為了顯明神的旨意,成全聖徒,建立基督的身體。

以講道教導為例,每星期主日,全世界都有無數的會眾聚集聽道,若講道者不稱職,便是在浪費很多人的時間和生命。底線是:講道中究竟有沒有『道』?有沒有在祈禱中等候、從神而來的說話?

一篇語意清楚、不自相矛盾、又有適合聽眾程度《聖經》知識的講道,還不一定就是一篇『有信息』的講道。一篇對會眾有意義、叫聽眾內心深處共嗚的講道,還必須是切合會眾處境、為聽眾解惑解困、適切此時此地需要的。

保羅認為,與其說方言,不如說一些與聽眾有關係、有意義的語言,才會有造就價值(林前十四:19)。假若台上的講者跟台下會眾的生活世界脫節,而不了解普遍會眾的內心,假若講者的舉例都是隔靴搔癢的,如此,便跟說方言沒有太大分別。

《聖經》說:『不要多人作師傅。』中國古語也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負責傳道和教導的人,需要身教和言教,實在應當誠徨誠恐。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