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的未來學
黎惠康
二十世紀是瞬息萬變的時代。步入廿一世紀,只有變本加厲。對教會及牧養來說:是危機?是契機?這視乎作帶領的如何處理轉變──如何「應變」,讓我們從下列的個案來作思考的起步點。
某甲教會年前開始了英語崇拜。原意是一勞永逸解決了教會中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需要。但不久又聞說同語文的會眾中,也有不同需要。起初,不禁問:是否太過份?歷代以來教會豈不是三、四代同堂也不會有隔膜,為甚麼「現在」會浮現這些似乎是反常的需求?及後,聞說附近的英語西藉人仕教會(似乎是完全同文化的)也浮現同樣需求。故想:在尋問「應如何處理」之前,是否該先問「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某乙教會多年來忠心在聖經上作教導。但近日在外埠讀大學的學生回來,議論著在大學宗哲課程裡提出近東古文化的一些民族史;其中有涉及大水災等事蹟,類似創世記的記載,也有相異之處,但據說這些文獻比創世記成書的日期早得多。作牧養的原是簡單直接地答聖經不是這樣說,但他們卻不能接受簡單的答覆,強調說:「我們並非不信,乃是求知,請列出你的論據。」作教養的花了許多寶貴的時間,尋根究底才解決了這懸疑。誰知,接著學生又從網上取得新資料。不但如此,另一學府的學生們又提出另樣問題,並且說:「在『後現代』,是仁者見仁,為甚麼要執著?」尋求答案間,作牧養的不禁自問:這樣繼續下去,豈不是捨正而從副?
隱藏在以上個案中,都是在深層規範 (paradigm)上,有了劇變,而帶來的斷層。這些現象在廿一世紀將會層出不窮。故牧養是既富挑戰性,又具戰略性。一方面,當然不能輕率地隨波俗流。另一方面,也不能盲目的固步自封。「以不變應萬變」是我們的方案,但切實推行,卻須下工夫。首要是精確地從聖經中抓著真正的「不變」因素,而不是借用披上某時代應用色彩的外型。先賢的應用是珍貴的參考,卻不是規範的枷鎖。其次就是要充份認識及分析時局的「萬變」,以對症下藥。
盼望這專欄的小方塊能拋磚引玉,挑起應正視的課題,抽絲剝繭,尋到根底,彼此交流,以助教會以不變應萬變。
(作者為士嘉堡華人浸信會主任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