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今期報導
昔日期刊
資訊消息
關心和代禱
分類索引
事奉﹑聖職
事工類
傳記類
宣教類
教會增長類
敬拜﹑禱告﹑詩歌類
會議類
歷史類
牧養類
社關類
科學﹑預言﹑超自然類
組織﹑機構類
統計﹑圖表類
總編輯評論類
輔導﹑靈命﹑成長類
門徒﹑神學﹑文化﹑教育類
靈修類
領袖﹑長執﹑團隊類
Sign in
Welcome!
Log into your account
your username
your password
Forgot your password?
Password recovery
Recover your password
your email
Search
Sign in
Welcome! Log into your account
your username
your password
Forgot your password? Get help
Password recovery
Recover your password
your email
A password will be e-mailed to you.
首頁
今期報導
昔日期刊
資訊消息
關心和代禱
分類索引
事奉﹑聖職
事工類
傳記類
宣教類
教會增長類
敬拜﹑禱告﹑詩歌類
會議類
歷史類
牧養類
社關類
科學﹑預言﹑超自然類
組織﹑機構類
統計﹑圖表類
總編輯評論類
輔導﹑靈命﹑成長類
門徒﹑神學﹑文化﹑教育類
靈修類
領袖﹑長執﹑團隊類
Trending Now
第55期 總幹事心語
第55期 亂世中「勉導同行」的門訓
第55期 英語同工看《聆聽心聲》
第55期 訪問《聆聽心聲》報告作者王健安博士
第55期 年青人看《聆聽心聲》
一般類
第55期 總幹事心語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一般類
第55期 亂世中「勉導同行」的門訓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Uncategorized
第55期 英語同工看《聆聽心聲》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事奉﹑聖職
第55期 訪問《聆聽心聲》報告作者王健安博士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一般類
第55期 年青人看《聆聽心聲》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一般類
第55期 亂世中「勉導同行」的門訓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這半年我身在香港(度過我的安息年),在香港期間,其中一個重點參與,就是配合總代理福音證主協會,在各樣推廣活動中介紹拙作《勉導同行——門徒生活操練的有效協作》,它是一年前出版的《怎樣推動門徒生活操練——勉導同行模式面面觀》的第二版(再版時改了書名),作為華福叢書,在世界華福網頁上也已經更新了新的書名。 第二版的推廣活動,包括在一年一度的香港基督教書展裏,為福音證主協會做了半小時的講座「勉導同行方式的門徒訓練——師傅、學徒、教會三方有效協作」(當日也在宣道出版社攤位的對談聚會「不離地的信仰反思」中分享),還有在福音證主協會的社交媒體中宣介「勉導同行三十句話」(每天一句,配上不同相片和圖片),又在通訊刋物中為「勉導同行」這個主題撰文。 當前,香港時局混亂,「勉導同行的門訓」這個信息,在亂世中便特別適切和重要。 在紛亂社會中,基督徒須要反思世界觀。《但以理書》提醒我們,屬神的人應該持定歷史觀的三個重點: 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歷史長河裏,多少權傾天下、不可一世的君王最後都盡歸黃土,只有上帝的國永久常存。 二、歷史遠象,就是用永恒眼光看短暫的塵世紛擾。 三、在人間總會有善惡的屬靈爭戰,但可遙望神子民至終的興盛。 亂世中,牧養工作很困難。在堂會裏,弟兄姊妹可以因為政見不同而爭執,有時候教牧領袖們連中立或不表態的自由也沒有。 釜底抽薪,教牧幫助信徒在混亂時局中作靈命成熟的基督精兵,便要集中力量做門徒訓練的工作,尤其是勉導同行方式的門訓。 勉導同行是生命師傅跟學徒一對一的關係化門徒訓練,着重學徒的反應,以調整栽培的進度。 勉導同行最能挽回快要流失的信徒,能夠照顧在大群體中似乎微不足道的個人需要。 勉導同行是通過生命交流和生活輔導幫助學徒活用真理,把聖經原則帶入日常門徒生活操練裏。 勉導同行方式門徒訓練的工作內容,包括幫助、勸勉、鼓勵、教導等,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栽培方式。 生命師傅要付代價地常常為學徒祈禱,尤其是幫助學徒對付缺點時,需要很多禱告,因為叫人成長的是神。 任何屬靈工作,最好是在地方堂會的支持和監督下發揮作用,教會能夠運用勉導同行方式門訓的大前題,是要把這事工認定為教會整體的一部分。 教會整體運用勉導同行方式門訓的突破,需要完整的推行原則,包括由小擴散、由上而下、由牧者統籌等原則。 教會應該正式設立一個「門徒訓練部」,實踐多方面具體工作:推廣「勉導同行」的異象以得着更多支持、致力於師傅人才的質量增長、改善事工策略等。門徒訓練部擔任監管角色,藉着策動、控制、紀律以保證勉導同行門訓事工的質素和運作井然有序。 在大時代中,勉導同行方式門訓的異象應該在每間堂會裏向全會眾溝通傳遞。
第55期 英語同工看《聆聽心聲》
Uncategorized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0
第55期 訪問《聆聽心聲》報告作者王健安博士
事奉﹑聖職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0
第55期 年青人看《聆聽心聲》
一般類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0
第55期 《聆聽心聲》發布會——參加者感想
內頁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0
一般類
第55期 亂世中「勉導同行」的門訓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這半年我身在香港(度過我的安息年),在香港期間,其中一個重點參與,就是配合總代理福音證主協會,在各樣推廣活動中介紹拙作《勉導同行——門徒生活操練的有效協作》,它是一年前出版的《怎樣推動門徒生活操練——勉導同行模式面面觀》的第二版(再版時改了書名),作為華福叢書,在世界華福網頁上也已經更新了新的書名。 第二版的推廣活動,包括在一年一度的香港基督教書展裏,為福音證主協會做了半小時的講座「勉導同行方式的門徒訓練——師傅、學徒、教會三方有效協作」(當日也在宣道出版社攤位的對談聚會「不離地的信仰反思」中分享),還有在福音證主協會的社交媒體中宣介「勉導同行三十句話」(每天一句,配上不同相片和圖片),又在通訊刋物中為「勉導同行」這個主題撰文。 當前,香港時局混亂,「勉導同行的門訓」這個信息,在亂世中便特別適切和重要。 在紛亂社會中,基督徒須要反思世界觀。《但以理書》提醒我們,屬神的人應該持定歷史觀的三個重點: 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歷史長河裏,多少權傾天下、不可一世的君王最後都盡歸黃土,只有上帝的國永久常存。 二、歷史遠象,就是用永恒眼光看短暫的塵世紛擾。 三、在人間總會有善惡的屬靈爭戰,但可遙望神子民至終的興盛。 亂世中,牧養工作很困難。在堂會裏,弟兄姊妹可以因為政見不同而爭執,有時候教牧領袖們連中立或不表態的自由也沒有。 釜底抽薪,教牧幫助信徒在混亂時局中作靈命成熟的基督精兵,便要集中力量做門徒訓練的工作,尤其是勉導同行方式的門訓。 勉導同行是生命師傅跟學徒一對一的關係化門徒訓練,着重學徒的反應,以調整栽培的進度。 勉導同行最能挽回快要流失的信徒,能夠照顧在大群體中似乎微不足道的個人需要。 勉導同行是通過生命交流和生活輔導幫助學徒活用真理,把聖經原則帶入日常門徒生活操練裏。 勉導同行方式門徒訓練的工作內容,包括幫助、勸勉、鼓勵、教導等,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栽培方式。 生命師傅要付代價地常常為學徒祈禱,尤其是幫助學徒對付缺點時,需要很多禱告,因為叫人成長的是神。 任何屬靈工作,最好是在地方堂會的支持和監督下發揮作用,教會能夠運用勉導同行方式門訓的大前題,是要把這事工認定為教會整體的一部分。 教會整體運用勉導同行方式門訓的突破,需要完整的推行原則,包括由小擴散、由上而下、由牧者統籌等原則。 教會應該正式設立一個「門徒訓練部」,實踐多方面具體工作:推廣「勉導同行」的異象以得着更多支持、致力於師傅人才的質量增長、改善事工策略等。門徒訓練部擔任監管角色,藉着策動、控制、紀律以保證勉導同行門訓事工的質素和運作井然有序。 在大時代中,勉導同行方式門訓的異象應該在每間堂會裏向全會眾溝通傳遞。
第55期 英語同工看《聆聽心聲》
Uncategorized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0
第55期 訪問《聆聽心聲》報告作者王健安博士
事奉﹑聖職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0
第55期 年青人看《聆聽心聲》
一般類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0
第55期 《聆聽心聲》發布會——參加者感想
內頁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0
一般類
第55期 亂世中「勉導同行」的門訓
Uncategorized
第55期 英語同工看《聆聽心聲》
事奉﹑聖職
第55期 訪問《聆聽心聲》報告作者王健安博士
一般類
第55期 總幹事心語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筆者在加拿大有多年的教會、宗派、神學院的事奉牧養經驗,盼以拋磚引玉的心態,提議牧養關懷「使命營商」者的幾個可行步驟及途徑: 一 啟發更高使命:人生有多少個十年?使命營商者事奉神的態度是認真的,是不甘於平庸的。若然有更高的使命,自當全力以赴,在有限的時間裡,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下,為神盡力打拼;但在認知及領受的過程中須要有經驗的同行者予以啟發,幫助在迷茫中找到新的方向,營商不單是賺錢,乃有更遠大的理想,帶著使命朝向標桿直跑。 二 建立真誠友誼:使命營商者一般並不缺乏朋友,所欠缺的乃是一些可以推心置腹的同行者。主耶穌曾對門徒說:「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約15:15) 牧養關懷有天國觀的使命營商者須要付出真心真意,遇上困難時同心同行,經歷失敗時不離不棄,雨過天青後,再度整裝待發。 三 激勵個人學習:信徒領袖不應,也不能停止學習。事實上,有上進心的人很願意以種種方法不斷的充實自己。保羅說:「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4:9)使命營商者在被栽培中,往往須要牧養者多番的鼓勵,知道成功是有一個學習的過程,才願意去思考、學習和成長,因懶惰是人的天性。透過學習,在商界發展上更積極主動,更有前瞻性。 四 釋放正面能量:正面能量基本上是指心理健康,常常懷著不抱怨、不放棄的樂觀心情,對個人或團隊都是好的。使命營商者能對在商界網絡上的人釋放正能量,是生命的佳美見證,讓別人知道有一位賜能力的神在背後。耶和華觀看基甸說:「你靠着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裏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士6:14)在被牧養關懷的過程中,基督徒在營商環境裡要帶著召命,勇敢地站出來,在這幽暗的世界裏,好像明光照耀,彰顯那生命之道。 五 培養勉導關係:勉導 (mentoring)所指的是一對一屬靈生命交流的師徒關係。在牧養栽培的同時,一種亦師亦友的勉導關係便被建立起來,目的是要結伴同行,一起成長。對牧者而言,使命營商乃是迎合現今世代有效傳福音實踐大使命的方案之一,雖缺乏實際的經驗,但仍要勉導使命營商的基督徒成為基督所喜悅、所使用的僕人領袖。對使命營商者而言,由於營商的時間環境不隱定,恆常在教會參與服侍不一定可行,故此勉導同行是今天使命營商者門徒生活操練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55期 亂世中「勉導同行」的門訓
一般類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0
這半年我身在香港(度過我的安息年),在香港期間,其中一個重點參與,就是配合總代理福音證主協會,在各樣推廣活動中介紹拙作《勉導同行——門徒生活操練的有效協作》,它是一年前出版的《怎樣推動門徒生活操練——勉導同行模式面面觀》的第二版(再版時改了書名),作為華福叢書,在世界華福網頁上也已經更新了新的書名。 第二版的推廣活動,包括在一年一度的香港基督教書展裏,為福音證主協會做了半小時的講座「勉導同行方式的門徒訓練——師傅、學徒、教會三方有效協作」(當日也在宣道出版社攤位的對談聚會「不離地的信仰反思」中分享),還有在福音證主協會的社交媒體中宣介「勉導同行三十句話」(每天一句,配上不同相片和圖片),又在通訊刋物中為「勉導同行」這個主題撰文。 當前,香港時局混亂,「勉導同行的門訓」這個信息,在亂世中便特別適切和重要。 在紛亂社會中,基督徒須要反思世界觀。《但以理書》提醒我們,屬神的人應該持定歷史觀的三個重點: 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歷史長河裏,多少權傾天下、不可一世的君王最後都盡歸黃土,只有上帝的國永久常存。 二、歷史遠象,就是用永恒眼光看短暫的塵世紛擾。 三、在人間總會有善惡的屬靈爭戰,但可遙望神子民至終的興盛。 亂世中,牧養工作很困難。在堂會裏,弟兄姊妹可以因為政見不同而爭執,有時候教牧領袖們連中立或不表態的自由也沒有。 釜底抽薪,教牧幫助信徒在混亂時局中作靈命成熟的基督精兵,便要集中力量做門徒訓練的工作,尤其是勉導同行方式的門訓。 勉導同行是生命師傅跟學徒一對一的關係化門徒訓練,着重學徒的反應,以調整栽培的進度。 勉導同行最能挽回快要流失的信徒,能夠照顧在大群體中似乎微不足道的個人需要。 勉導同行是通過生命交流和生活輔導幫助學徒活用真理,把聖經原則帶入日常門徒生活操練裏。 勉導同行方式門徒訓練的工作內容,包括幫助、勸勉、鼓勵、教導等,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栽培方式。 生命師傅要付代價地常常為學徒祈禱,尤其是幫助學徒對付缺點時,需要很多禱告,因為叫人成長的是神。 任何屬靈工作,最好是在地方堂會的支持和監督下發揮作用,教會能夠運用勉導同行方式門訓的大前題,是要把這事工認定為教會整體的一部分。 教會整體運用勉導同行方式門訓的突破,需要完整的推行原則,包括由小擴散、由上而下、由牧者統籌等原則。 教會應該正式設立一個「門徒訓練部」,實踐多方面具體工作:推廣「勉導同行」的異象以得着更多支持、致力於師傅人才的質量增長、改善事工策略等。門徒訓練部擔任監管角色,藉着策動、控制、紀律以保證勉導同行門訓事工的質素和運作井然有序。 在大時代中,勉導同行方式門訓的異象應該在每間堂會裏向全會眾溝通傳遞。
第55期 英語同工看《聆聽心聲》
Uncategorized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0
訪問:黃達仁 作為對於下一代信徒流失的研究,《聆聽心聲》報告尤其受到服侍英語信徒的教牧、領袖們所關注。固此,我們訪問了大多市英語華人同工團契(English-Speaking Chinese Ministerial Fellowship, ESCM)的黃腓力牧師博士(Rev. Dr. Daniel Wong)和羅鍾愛娜(Marilyn Law)姊妹,邀請他們討論對這報告的意見。黃腓力牧師博士為ESCM顧問,及天道神學院教授。羅鍾愛娜姊妹為ESCM執委會成員,在教會內外從事青少年工作多年。 1)對於你所牧養的英語群體,你認為他們「失血」的情況嚴重嗎? 黃: 我曾經有四年的時間出任顧問並且擔任英語牧者的工作;我牧養的群體中,年輕父母的比例一直在增加。流失情況的可以分為兩種,一部分轉到去其他的教會,另一部分則完全離開信仰。我認為我們的情況跟其他的族裔、文化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雖然很難去估計,不過我認為在我接觸的群體中,完全離開信仰的比例在所有的流失中約佔百分之十到十五,應該不算很嚴重。我接觸中的會眾以粵語的第二代佔大多數。我認為當中最大的挑戰是培育下一代和建立年輕領袖。 羅: 我過去牧養的群體大多數是年輕父母;教導的群體則以年輕人居多。我觀察到的流失大多數亦是轉到去其他的教會,一部分去了跨族裔的教會。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危機。我們須要把英語事工做得更好。其中的問題是英語群體中缺乏鮮明的榜樣,他們需要更多可以與他們建立關係的榜樣,單靠牧者、領袖根本不足夠。這些榜樣不單只可以給他們歸屬感,更能夠去提供關懷、教導、分享。有不少與我一起成長的年輕人已經離開了教會。慶幸的是有一部份在成年、結婚後有回歸教會的現象。 2)你用甚麼的進路去閱讀《聆聽心聲》報告?報告中有沒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失血」的問題或建議有甚麼新的得著? 黃: 我在英文教牧領袖裡面成立了一個團隊一起去閱讀這份報告。我們當中亦包括年輕人。我們一起仔細地研討這份報告的內容,能夠彼此補足,互相去討論、豐富大家的學習。我本人並沒有甚麼驚天動地的新發現,不過能夠透過和第二代直接對話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回應,相當有價值。我希望透過這份報告,能夠聽到更多下一代的心聲。 羅: 有時候即使只是複述已知道的情況也不無意義:被別人重視、聆聽是一件非常療癒的事情。我們固然需要聆聽第二代的聲音,同樣第二代都需要聆聽教會牧者、領袖的聲音。 3)報告中的十項分析之中,有沒有兩到三項你特別認同?可否分享一些觀察到的實例? 黃: 我認為「友師經歷」是首先要關注的,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正式的有主日學老師、團契導師等,非正式的可以單單是一位年輕人向文化背景相若的前輩學習、互相分享。正式師徒關係的配對、安排並不容易,也同時有它的優、缺點。我認為可以先由一些輕鬆的聚會開始,讓年輕人與前輩有更多接觸,師徒關係就能夠自然地慢慢產生出來。我們亦需要留意逆向的師徒關係,前輩亦能夠從年輕人身上學習到不同的東西,例如新科技。這種互相學習可以彼此確認大家的屬靈經驗,建立更深的關係。另外我認為建立跨文化的團體非常重要。我們在互相支援、學習、合作、事奉,這種關係需要由三語會眾之間延伸到更大的範圍。最後我認為家長的影響亦是重點:當我聽到有部份教牧的下一代離開了教會,而且部分原因是由於教會的事奉影響了家庭時,我會感到有一點意外。我們需要向年輕的父母示範、教導如何去平衡家庭和教會。 羅: 我認為須要注意「不健康的教會文化」和「失效的領導」。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健康、「無毒」(non-toxic)的教會文化,一個重視挽回而非譴責的文化。當會眾與領袖之間有未解決的嫌隙,有部份會覺得沒有渠道去表達意見、達成溝通。我亦觀察到會眾覺得在一些決策上,他們沒有得到應有的參與或者表達意見的機會。一個好例子:之前當教會需要購買物業的時候,我們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支持,百分之五反對。教會非常重視那百分之五反對者的意見,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去讓他們理解,讓他們表達他們的意見,並且在搬遷、執行上的細節照顧他們的感受。當有重要決策時,有人覺得他們的意見甚至存在沒被關注,他們會受到心靈傷害。我們須要讓各人都有反映意見的機會。另外當有會眾犯錯的時候,我們須要去重視挽回而不是譴責。領袖與平信徒一樣會有犯錯的時候,絕對不能夠置諸不理,因為沒有化解的問題會引起其他的狀況。 黃: ...
一般類
第55期 總幹事心語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筆者在加拿大有多年的教會、宗派、神學院的事奉牧養經驗,盼以拋磚引玉的心態,提議牧養關懷「使命營商」者的幾個可行步驟及途徑: 一 啟發更高使命:人生有多少個十年?使命營商者事奉神的態度是認真的,是不甘於平庸的。若然有更高的使命,自當全力以赴,在有限的時間裡,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下,為神盡力打拼;但在認知及領受的過程中須要有經驗的同行者予以啟發,幫助在迷茫中找到新的方向,營商不單是賺錢,乃有更遠大的理想,帶著使命朝向標桿直跑。 二 建立真誠友誼:使命營商者一般並不缺乏朋友,所欠缺的乃是一些可以推心置腹的同行者。主耶穌曾對門徒說:「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約15:15) 牧養關懷有天國觀的使命營商者須要付出真心真意,遇上困難時同心同行,經歷失敗時不離不棄,雨過天青後,再度整裝待發。 三 激勵個人學習:信徒領袖不應,也不能停止學習。事實上,有上進心的人很願意以種種方法不斷的充實自己。保羅說:「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4:9)使命營商者在被栽培中,往往須要牧養者多番的鼓勵,知道成功是有一個學習的過程,才願意去思考、學習和成長,因懶惰是人的天性。透過學習,在商界發展上更積極主動,更有前瞻性。 四 釋放正面能量:正面能量基本上是指心理健康,常常懷著不抱怨、不放棄的樂觀心情,對個人或團隊都是好的。使命營商者能對在商界網絡上的人釋放正能量,是生命的佳美見證,讓別人知道有一位賜能力的神在背後。耶和華觀看基甸說:「你靠着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裏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士6:14)在被牧養關懷的過程中,基督徒在營商環境裡要帶著召命,勇敢地站出來,在這幽暗的世界裏,好像明光照耀,彰顯那生命之道。 五 培養勉導關係:勉導 (mentoring)所指的是一對一屬靈生命交流的師徒關係。在牧養栽培的同時,一種亦師亦友的勉導關係便被建立起來,目的是要結伴同行,一起成長。對牧者而言,使命營商乃是迎合現今世代有效傳福音實踐大使命的方案之一,雖缺乏實際的經驗,但仍要勉導使命營商的基督徒成為基督所喜悅、所使用的僕人領袖。對使命營商者而言,由於營商的時間環境不隱定,恆常在教會參與服侍不一定可行,故此勉導同行是今天使命營商者門徒生活操練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55期 亂世中「勉導同行」的門訓
一般類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0
這半年我身在香港(度過我的安息年),在香港期間,其中一個重點參與,就是配合總代理福音證主協會,在各樣推廣活動中介紹拙作《勉導同行——門徒生活操練的有效協作》,它是一年前出版的《怎樣推動門徒生活操練——勉導同行模式面面觀》的第二版(再版時改了書名),作為華福叢書,在世界華福網頁上也已經更新了新的書名。 第二版的推廣活動,包括在一年一度的香港基督教書展裏,為福音證主協會做了半小時的講座「勉導同行方式的門徒訓練——師傅、學徒、教會三方有效協作」(當日也在宣道出版社攤位的對談聚會「不離地的信仰反思」中分享),還有在福音證主協會的社交媒體中宣介「勉導同行三十句話」(每天一句,配上不同相片和圖片),又在通訊刋物中為「勉導同行」這個主題撰文。 當前,香港時局混亂,「勉導同行的門訓」這個信息,在亂世中便特別適切和重要。 在紛亂社會中,基督徒須要反思世界觀。《但以理書》提醒我們,屬神的人應該持定歷史觀的三個重點: 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歷史長河裏,多少權傾天下、不可一世的君王最後都盡歸黃土,只有上帝的國永久常存。 二、歷史遠象,就是用永恒眼光看短暫的塵世紛擾。 三、在人間總會有善惡的屬靈爭戰,但可遙望神子民至終的興盛。 亂世中,牧養工作很困難。在堂會裏,弟兄姊妹可以因為政見不同而爭執,有時候教牧領袖們連中立或不表態的自由也沒有。 釜底抽薪,教牧幫助信徒在混亂時局中作靈命成熟的基督精兵,便要集中力量做門徒訓練的工作,尤其是勉導同行方式的門訓。 勉導同行是生命師傅跟學徒一對一的關係化門徒訓練,着重學徒的反應,以調整栽培的進度。 勉導同行最能挽回快要流失的信徒,能夠照顧在大群體中似乎微不足道的個人需要。 勉導同行是通過生命交流和生活輔導幫助學徒活用真理,把聖經原則帶入日常門徒生活操練裏。 勉導同行方式門徒訓練的工作內容,包括幫助、勸勉、鼓勵、教導等,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栽培方式。 生命師傅要付代價地常常為學徒祈禱,尤其是幫助學徒對付缺點時,需要很多禱告,因為叫人成長的是神。 任何屬靈工作,最好是在地方堂會的支持和監督下發揮作用,教會能夠運用勉導同行方式門訓的大前題,是要把這事工認定為教會整體的一部分。 教會整體運用勉導同行方式門訓的突破,需要完整的推行原則,包括由小擴散、由上而下、由牧者統籌等原則。 教會應該正式設立一個「門徒訓練部」,實踐多方面具體工作:推廣「勉導同行」的異象以得着更多支持、致力於師傅人才的質量增長、改善事工策略等。門徒訓練部擔任監管角色,藉着策動、控制、紀律以保證勉導同行門訓事工的質素和運作井然有序。 在大時代中,勉導同行方式門訓的異象應該在每間堂會裏向全會眾溝通傳遞。
第55期 英語同工看《聆聽心聲》
Uncategorized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0
訪問:黃達仁 作為對於下一代信徒流失的研究,《聆聽心聲》報告尤其受到服侍英語信徒的教牧、領袖們所關注。固此,我們訪問了大多市英語華人同工團契(English-Speaking Chinese Ministerial Fellowship, ESCM)的黃腓力牧師博士(Rev. Dr. Daniel Wong)和羅鍾愛娜(Marilyn Law)姊妹,邀請他們討論對這報告的意見。黃腓力牧師博士為ESCM顧問,及天道神學院教授。羅鍾愛娜姊妹為ESCM執委會成員,在教會內外從事青少年工作多年。 1)對於你所牧養的英語群體,你認為他們「失血」的情況嚴重嗎? 黃: 我曾經有四年的時間出任顧問並且擔任英語牧者的工作;我牧養的群體中,年輕父母的比例一直在增加。流失情況的可以分為兩種,一部分轉到去其他的教會,另一部分則完全離開信仰。我認為我們的情況跟其他的族裔、文化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雖然很難去估計,不過我認為在我接觸的群體中,完全離開信仰的比例在所有的流失中約佔百分之十到十五,應該不算很嚴重。我接觸中的會眾以粵語的第二代佔大多數。我認為當中最大的挑戰是培育下一代和建立年輕領袖。 羅: 我過去牧養的群體大多數是年輕父母;教導的群體則以年輕人居多。我觀察到的流失大多數亦是轉到去其他的教會,一部分去了跨族裔的教會。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危機。我們須要把英語事工做得更好。其中的問題是英語群體中缺乏鮮明的榜樣,他們需要更多可以與他們建立關係的榜樣,單靠牧者、領袖根本不足夠。這些榜樣不單只可以給他們歸屬感,更能夠去提供關懷、教導、分享。有不少與我一起成長的年輕人已經離開了教會。慶幸的是有一部份在成年、結婚後有回歸教會的現象。 2)你用甚麼的進路去閱讀《聆聽心聲》報告?報告中有沒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失血」的問題或建議有甚麼新的得著? 黃: 我在英文教牧領袖裡面成立了一個團隊一起去閱讀這份報告。我們當中亦包括年輕人。我們一起仔細地研討這份報告的內容,能夠彼此補足,互相去討論、豐富大家的學習。我本人並沒有甚麼驚天動地的新發現,不過能夠透過和第二代直接對話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回應,相當有價值。我希望透過這份報告,能夠聽到更多下一代的心聲。 羅: 有時候即使只是複述已知道的情況也不無意義:被別人重視、聆聽是一件非常療癒的事情。我們固然需要聆聽第二代的聲音,同樣第二代都需要聆聽教會牧者、領袖的聲音。 3)報告中的十項分析之中,有沒有兩到三項你特別認同?可否分享一些觀察到的實例? 黃: 我認為「友師經歷」是首先要關注的,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正式的有主日學老師、團契導師等,非正式的可以單單是一位年輕人向文化背景相若的前輩學習、互相分享。正式師徒關係的配對、安排並不容易,也同時有它的優、缺點。我認為可以先由一些輕鬆的聚會開始,讓年輕人與前輩有更多接觸,師徒關係就能夠自然地慢慢產生出來。我們亦需要留意逆向的師徒關係,前輩亦能夠從年輕人身上學習到不同的東西,例如新科技。這種互相學習可以彼此確認大家的屬靈經驗,建立更深的關係。另外我認為建立跨文化的團體非常重要。我們在互相支援、學習、合作、事奉,這種關係需要由三語會眾之間延伸到更大的範圍。最後我認為家長的影響亦是重點:當我聽到有部份教牧的下一代離開了教會,而且部分原因是由於教會的事奉影響了家庭時,我會感到有一點意外。我們需要向年輕的父母示範、教導如何去平衡家庭和教會。 羅: 我認為須要注意「不健康的教會文化」和「失效的領導」。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健康、「無毒」(non-toxic)的教會文化,一個重視挽回而非譴責的文化。當會眾與領袖之間有未解決的嫌隙,有部份會覺得沒有渠道去表達意見、達成溝通。我亦觀察到會眾覺得在一些決策上,他們沒有得到應有的參與或者表達意見的機會。一個好例子:之前當教會需要購買物業的時候,我們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支持,百分之五反對。教會非常重視那百分之五反對者的意見,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去讓他們理解,讓他們表達他們的意見,並且在搬遷、執行上的細節照顧他們的感受。當有重要決策時,有人覺得他們的意見甚至存在沒被關注,他們會受到心靈傷害。我們須要讓各人都有反映意見的機會。另外當有會眾犯錯的時候,我們須要去重視挽回而不是譴責。領袖與平信徒一樣會有犯錯的時候,絕對不能夠置諸不理,因為沒有化解的問題會引起其他的狀況。 黃: ...
Most Popular
一般類
第55期 總幹事心語
一般類
第55期 亂世中「勉導同行」的門訓
Uncategorized
第55期 英語同工看《聆聽心聲》
事奉﹑聖職
第55期 訪問《聆聽心聲》報告作者王健安博士
一般類
第55期 年青人看《聆聽心聲》
一般類
第55期 總幹事心語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一般類
第55期 亂世中「勉導同行」的門訓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Uncategorized
第55期 英語同工看《聆聽心聲》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事奉﹑聖職
第55期 訪問《聆聽心聲》報告作者王健安博士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第55期 總幹事心語
一般類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筆者在加拿大有多年的教會、宗派、神學院的事奉牧養經驗,盼以拋磚引玉的心態,提議牧養關懷「使命營商」者的幾個可行步驟及途徑: 一 啟發更高使命:人生有多少個十年?使命營商者事奉神的態度是認真的,是不甘於平庸的。若然有更高的使命,自當全力以赴,在有限的時間裡,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下,為神盡力打拼;但在認知及領受的過程中須要有經驗的同行者予以啟發,幫助在迷茫中找到新的方向,營商不單是賺錢,乃有更遠大的理想,帶著使命朝向標桿直跑。 二 建立真誠友誼:使命營商者一般並不缺乏朋友,所欠缺的乃是一些可以推心置腹的同行者。主耶穌曾對門徒說:「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約15:15) 牧養關懷有天國觀的使命營商者須要付出真心真意,遇上困難時同心同行,經歷失敗時不離不棄,雨過天青後,再度整裝待發。 三 激勵個人學習:信徒領袖不應,也不能停止學習。事實上,有上進心的人很願意以種種方法不斷的充實自己。保羅說:「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4:9)使命營商者在被栽培中,往往須要牧養者多番的鼓勵,知道成功是有一個學習的過程,才願意去思考、學習和成長,因懶惰是人的天性。透過學習,在商界發展上更積極主動,更有前瞻性。 四 釋放正面能量:正面能量基本上是指心理健康,常常懷著不抱怨、不放棄的樂觀心情,對個人或團隊都是好的。使命營商者能對在商界網絡上的人釋放正能量,是生命的佳美見證,讓別人知道有一位賜能力的神在背後。耶和華觀看基甸說:「你靠着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裏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士6:14)在被牧養關懷的過程中,基督徒在營商環境裡要帶著召命,勇敢地站出來,在這幽暗的世界裏,好像明光照耀,彰顯那生命之道。 五 培養勉導關係:勉導 (mentoring)所指的是一對一屬靈生命交流的師徒關係。在牧養栽培的同時,一種亦師亦友的勉導關係便被建立起來,目的是要結伴同行,一起成長。對牧者而言,使命營商乃是迎合現今世代有效傳福音實踐大使命的方案之一,雖缺乏實際的經驗,但仍要勉導使命營商的基督徒成為基督所喜悅、所使用的僕人領袖。對使命營商者而言,由於營商的時間環境不隱定,恆常在教會參與服侍不一定可行,故此勉導同行是今天使命營商者門徒生活操練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55期 亂世中「勉導同行」的門訓
一般類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這半年我身在香港(度過我的安息年),在香港期間,其中一個重點參與,就是配合總代理福音證主協會,在各樣推廣活動中介紹拙作《勉導同行——門徒生活操練的有效協作》,它是一年前出版的《怎樣推動門徒生活操練——勉導同行模式面面觀》的第二版(再版時改了書名),作為華福叢書,在世界華福網頁上也已經更新了新的書名。 第二版的推廣活動,包括在一年一度的香港基督教書展裏,為福音證主協會做了半小時的講座「勉導同行方式的門徒訓練——師傅、學徒、教會三方有效協作」(當日也在宣道出版社攤位的對談聚會「不離地的信仰反思」中分享),還有在福音證主協會的社交媒體中宣介「勉導同行三十句話」(每天一句,配上不同相片和圖片),又在通訊刋物中為「勉導同行」這個主題撰文。 當前,香港時局混亂,「勉導同行的門訓」這個信息,在亂世中便特別適切和重要。 在紛亂社會中,基督徒須要反思世界觀。《但以理書》提醒我們,屬神的人應該持定歷史觀的三個重點: 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歷史長河裏,多少權傾天下、不可一世的君王最後都盡歸黃土,只有上帝的國永久常存。 二、歷史遠象,就是用永恒眼光看短暫的塵世紛擾。 三、在人間總會有善惡的屬靈爭戰,但可遙望神子民至終的興盛。 亂世中,牧養工作很困難。在堂會裏,弟兄姊妹可以因為政見不同而爭執,有時候教牧領袖們連中立或不表態的自由也沒有。 釜底抽薪,教牧幫助信徒在混亂時局中作靈命成熟的基督精兵,便要集中力量做門徒訓練的工作,尤其是勉導同行方式的門訓。 勉導同行是生命師傅跟學徒一對一的關係化門徒訓練,着重學徒的反應,以調整栽培的進度。 勉導同行最能挽回快要流失的信徒,能夠照顧在大群體中似乎微不足道的個人需要。 勉導同行是通過生命交流和生活輔導幫助學徒活用真理,把聖經原則帶入日常門徒生活操練裏。 勉導同行方式門徒訓練的工作內容,包括幫助、勸勉、鼓勵、教導等,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栽培方式。 生命師傅要付代價地常常為學徒祈禱,尤其是幫助學徒對付缺點時,需要很多禱告,因為叫人成長的是神。 任何屬靈工作,最好是在地方堂會的支持和監督下發揮作用,教會能夠運用勉導同行方式門訓的大前題,是要把這事工認定為教會整體的一部分。 教會整體運用勉導同行方式門訓的突破,需要完整的推行原則,包括由小擴散、由上而下、由牧者統籌等原則。 教會應該正式設立一個「門徒訓練部」,實踐多方面具體工作:推廣「勉導同行」的異象以得着更多支持、致力於師傅人才的質量增長、改善事工策略等。門徒訓練部擔任監管角色,藉着策動、控制、紀律以保證勉導同行門訓事工的質素和運作井然有序。 在大時代中,勉導同行方式門訓的異象應該在每間堂會裏向全會眾溝通傳遞。
第55期 英語同工看《聆聽心聲》
Uncategorized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訪問:黃達仁 作為對於下一代信徒流失的研究,《聆聽心聲》報告尤其受到服侍英語信徒的教牧、領袖們所關注。固此,我們訪問了大多市英語華人同工團契(English-Speaking Chinese Ministerial Fellowship, ESCM)的黃腓力牧師博士(Rev. Dr. Daniel Wong)和羅鍾愛娜(Marilyn Law)姊妹,邀請他們討論對這報告的意見。黃腓力牧師博士為ESCM顧問,及天道神學院教授。羅鍾愛娜姊妹為ESCM執委會成員,在教會內外從事青少年工作多年。 1)對於你所牧養的英語群體,你認為他們「失血」的情況嚴重嗎? 黃: 我曾經有四年的時間出任顧問並且擔任英語牧者的工作;我牧養的群體中,年輕父母的比例一直在增加。流失情況的可以分為兩種,一部分轉到去其他的教會,另一部分則完全離開信仰。我認為我們的情況跟其他的族裔、文化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雖然很難去估計,不過我認為在我接觸的群體中,完全離開信仰的比例在所有的流失中約佔百分之十到十五,應該不算很嚴重。我接觸中的會眾以粵語的第二代佔大多數。我認為當中最大的挑戰是培育下一代和建立年輕領袖。 羅: 我過去牧養的群體大多數是年輕父母;教導的群體則以年輕人居多。我觀察到的流失大多數亦是轉到去其他的教會,一部分去了跨族裔的教會。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危機。我們須要把英語事工做得更好。其中的問題是英語群體中缺乏鮮明的榜樣,他們需要更多可以與他們建立關係的榜樣,單靠牧者、領袖根本不足夠。這些榜樣不單只可以給他們歸屬感,更能夠去提供關懷、教導、分享。有不少與我一起成長的年輕人已經離開了教會。慶幸的是有一部份在成年、結婚後有回歸教會的現象。 2)你用甚麼的進路去閱讀《聆聽心聲》報告?報告中有沒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失血」的問題或建議有甚麼新的得著? 黃: 我在英文教牧領袖裡面成立了一個團隊一起去閱讀這份報告。我們當中亦包括年輕人。我們一起仔細地研討這份報告的內容,能夠彼此補足,互相去討論、豐富大家的學習。我本人並沒有甚麼驚天動地的新發現,不過能夠透過和第二代直接對話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回應,相當有價值。我希望透過這份報告,能夠聽到更多下一代的心聲。 羅: 有時候即使只是複述已知道的情況也不無意義:被別人重視、聆聽是一件非常療癒的事情。我們固然需要聆聽第二代的聲音,同樣第二代都需要聆聽教會牧者、領袖的聲音。 3)報告中的十項分析之中,有沒有兩到三項你特別認同?可否分享一些觀察到的實例? 黃: 我認為「友師經歷」是首先要關注的,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正式的有主日學老師、團契導師等,非正式的可以單單是一位年輕人向文化背景相若的前輩學習、互相分享。正式師徒關係的配對、安排並不容易,也同時有它的優、缺點。我認為可以先由一些輕鬆的聚會開始,讓年輕人與前輩有更多接觸,師徒關係就能夠自然地慢慢產生出來。我們亦需要留意逆向的師徒關係,前輩亦能夠從年輕人身上學習到不同的東西,例如新科技。這種互相學習可以彼此確認大家的屬靈經驗,建立更深的關係。另外我認為建立跨文化的團體非常重要。我們在互相支援、學習、合作、事奉,這種關係需要由三語會眾之間延伸到更大的範圍。最後我認為家長的影響亦是重點:當我聽到有部份教牧的下一代離開了教會,而且部分原因是由於教會的事奉影響了家庭時,我會感到有一點意外。我們需要向年輕的父母示範、教導如何去平衡家庭和教會。 羅: 我認為須要注意「不健康的教會文化」和「失效的領導」。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健康、「無毒」(non-toxic)的教會文化,一個重視挽回而非譴責的文化。當會眾與領袖之間有未解決的嫌隙,有部份會覺得沒有渠道去表達意見、達成溝通。我亦觀察到會眾覺得在一些決策上,他們沒有得到應有的參與或者表達意見的機會。一個好例子:之前當教會需要購買物業的時候,我們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支持,百分之五反對。教會非常重視那百分之五反對者的意見,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去讓他們理解,讓他們表達他們的意見,並且在搬遷、執行上的細節照顧他們的感受。當有重要決策時,有人覺得他們的意見甚至存在沒被關注,他們會受到心靈傷害。我們須要讓各人都有反映意見的機會。另外當有會眾犯錯的時候,我們須要去重視挽回而不是譴責。領袖與平信徒一樣會有犯錯的時候,絕對不能夠置諸不理,因為沒有化解的問題會引起其他的狀況。 黃: ...
第55期 訪問《聆聽心聲》報告作者王健安博士
事奉﹑聖職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訪問:梁向榮 梁: 作為第一個對加拿大華人教會第二代的深入研究,《聆聽心聲》是一項巨大的工程!華福和你自己為這報告擺上了多少資源和心力? 王: 這個報告是在2014年開始。剛開始時只是了解一下應該如何進行調查。在2015年末2016年始,才進入正式的調查和訪問。當時我正在為我自己的博士論文做另一個研究,兩個研究一起做,對我來說是比較大的困難。資源方面,這個調查的費用是大約五萬五千加元;我自己負責籌了四萬五千元,華福籌了一萬元。整個項目,我是以義工的形式工作。除了教書以外,這差不多是我的全時間工作了。 梁: 在進行研究和撰寫報告的過程中,你遇到甚麼困難?如何克服? 王: 最簡單來說,我遇到有三個困難:第一,在技術方面,我們的研究不像其他加拿大的研究那樣,有一個大的團隊做定量分析。例如加拿大福音團契的Hemorrhaging Faith研究請了其他公司做抽樣調查,可以正確知道加拿大人不同年齡層不去教會的人數。我們沒有這樣的團隊,只能請求教會參與和宣傳;在教會遇到的人都是上教會的,接觸不到沒上教會的人,所以開始時我們不能回答同樣的問題。我們最後請商業公司的團隊調查,才得到這些數據。另外,我們也很難找到可以接受訪問的人:很多教會的人都願意接受訪問,願意分享他們喜歡上教會的原因;也有人喜歡接受訪問,發一下牢騷,分享自己不喜歡華人教會的原因。但是,尋找不上教會的無神論者或不知論者做訪問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在2015年已經做好調查的工作,但是一直到了2016年始才找到被訪問者。感謝主,有牧者和父母邀請到不再上教會的兒女或其他人接受訪問,分享他們不願再上教會的原因。第二,當我們去做這個項目的時候,這個項目是混合研究,不單是定量研究,還包括定性研究。我擅長做定性研究,但定量研究就比較困難。開始,我們很難找到有資格的人幫我們做定量研究,後來才找到統計學博士孔祥烱弟兄運用工具幫我們整理問卷資料;之後,問卷資料分析就完全由我一個人獨自承擔。定量研究對報告有很大的影響。第三,在資料分析和編寫報告期間,我被驗出第二個癌症:我的口腔癌在2016年10月發現;雖然我沒有停下工作,但是還是令到我的工作延期了八個月的時間。感謝神的恩典,為我們的預備,讓我們克服各方面困難。 梁: 與Hemorrhaging Faith及其他類似的研究比較,《聆聽心聲》除了研究對象之外,在內容、方法、結構上有甚麼不同? 王: 在結構方面,首先感謝加拿大福音團契讓我們使用它們的訪問和調查問題。我們根據華人移民教會的實際情況,對問題做了一些更改,讓我們可以更加了解華人教會的狀況和經歷。另外,雖然我們的調查都注重定性和定量,但是我們有兩個很大的不同之處:第一個分別,他們是先做了訪問,通過訪問去發現是否有特殊的定論,然後,用定量調查去證明定論。我們是先做調查,後訪問:因為其他報告已經有些結論,我們首先可以使用這些結論做調查,然後才做訪問。我們以訪問和定性研究為主導,定量研究為協助。第二個分別是:我們透過定性研究,訪問了三十七個人,很清楚發現到四個不同的組合。Hemorrhaging Faith同樣有四個不同的組合,但是我們做得更加深入,因為我們還做相關性(correlation)的研究。我們將某些題目以一個組合來研究,例如以「友師經歷」為題,將關乎這方面的問題組合一起,從而得出一幅複合圖畫(composite picture)。我們將訪問者分四種人,也將調查者分成四種人,然後研究前者和後者的分別;同Hemorrhaging Faith報告相比,這技術性很高,是困難很多的。 梁: 今次的研究有沒有一些意外的收獲?如果可以再做一次,你會希望如何改善今次的研究? 王:...
第55期 年青人看《聆聽心聲》
一般類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採訪、整理:趙敏能、劉浩謙、蘇智聰 作為《聆聽心聲》報告的主要對象,華人教會中的年青第二代如何看《聆聽心聲》對他們情況和需要的分析?我們訪問了兩位已經在就業階段,並都已經離開華人教會的青年信徒,邀請他們分享閱讀《聆聽心聲》報告後的感想。 L 弟兄(化名)從小在教會中長大。小時候移民到加拿大,父母到教會的中文堂,他開始參加英文堂,一直到大學時期。離家升大學後,甚少到教會,偶然會出席校園團契,當時不覺得自己是信徒。直到二十多歲時再次返回教會,從新確認信仰。之後發現自己很難融入華人教會的英文堂;現時在主日造訪不同的教會。 在華人教會中成長, L 弟兄最深刻的感受是受到關心他的人(如主日學老師)所栽培。比較負面的感受,是在討論問題時,成人多數以訓話的方式立刻提供答案,而不是一起討論。還有,是因未有積極事奉而有的羞愧的感覺:若信徒一直都有事奉,大多數都不會有這個問題;但假如教會發現信徒停止了事奉,便會積極地叫他們多做一點;一旦信徒沒有事奉,教會好像就不太會理會他們。 從報告的分析與發現中,其中最有共鳴的,包括「家長的影響」。很多家長未能掌握如何栽培子女的信仰,子女從小到大沒有家庭崇拜,也沒有特別教導他們如何祈禱,只會叫子女返教會,少有關心子女的信仰。若子女的信仰出了問題,父母會覺得子女應出席更多的教會聚會,信仰問題應讓教會來解決,而不是由父母幫助子女的信仰問題。另一方面,是「日益複雜的理性表現」:在傳統信仰教導中,很多事只會從一個角度去看,少有理性層面的探討;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環境中,這種態度令人感覺教會與社會非常脫節,導致年青人不願意與教會溝通,寧願自己上網找資料。 而報告的行動建議中,覺得「從『餃子』」到耶穌」對華人教會最為適切。有些父母想把孩子放到教會中,讓他們成為心目中的好孩子。不過,在充滿傳統華人文化思想的教會中,教會的教導除了福音信息之外,同時包含華人文化。假如一個本地加拿大人到華人教會的英文堂,他會發現其中濃厚的華人文化。有些年青人其實未必對華人文化有很大的歸屬感;當他們進入社會後,更會發現很難去融入華人文化及接受教會內的一些教導。有人曾說華人文化其實好像一套宗教理論;我們是否要求下一代須要同時接受兩套不同的理論及價值觀(包括基督教及華人文化)?難道要同時接納這兩樣才算是基督徒?會不會有些下一代是不適合返華人教會?他們可以到一般的本地教會嗎?其實有些下一代不是不想返教會,而是華人教會中的華人文化,對一些人來說是一個障礙。另外,八項的行動建議中,「從歸屬到成為門徒」﹑「從指導/教科書到生命旅程」﹑「從保護到預備」﹑「從嚴格到靈活」這幾項好像都是針對一個比較專制,與年青人的想法有很大出入的教育方式。 報告中又提到,「從『聖徒博物館』到『療癒傷口的醫院』」的建議,令 L 弟兄想起曾經認識一些過往在教會內活躍的信徒,但現在已經離開教會;其實他們不是沒有信仰,不過現時他們有吸煙的習慣。教會是否需要他們先戒煙,然後才能返教會?教會應該怎樣行,才是最理想?這些都是 L 弟兄希望華人教會思考的問題。 ‧‧‧‧‧‧‧‧‧‧‧‧‧ Jenny(化名)小時候父母都不信基督教,但相信送她進基督教學校,能讓她學懂良善正直。後來學校老師建議他們一家返教會,於是就開始參加西人教會的兒童崇拜。到第六班時候,父母認為她是時候轉去華人教會,於是她從那時開始有大概十年時間在那裡成長。期間幾乎甚麼事奉也參與過:在崇拜和團契領詩超過五年,教主日學和帶組有三至四年,另外亦有參與義工、短宣,也去過Urbana宣教大會。逗留了十年,她經過祈禱後選擇離開,可能因為教會存在一些長期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令她感到極其困累;在教會林林總總事奉中她付出許多,卻又有種孤軍作戰、找不到足夠支援的感覺。她去了一間西人教會,既可以重新開始,接觸和學習新鮮的人事物,亦可以在新地方歇息,盼望重新得力。 問Jenny在加拿大華人教會中成長的感受,她說可謂感觸良多:有起,有跌;有時忿怒,有時焦急;有時滿有盼望,有時絕望;試過孤單,又經歷過同伴的關懷;曾經覺得教會裡難交朋友;領袖匆匆離去亦令她感到失落。至於華人文化對教會的影響,她認為很難抽空而論:她只可以肯定讀基督教學校以及在那華人教會長大,都是她信仰成長歷程的重要部份。Jenny覺得平衡非常重要;華人教會强調透過參與教會事奉去培養和神、和弟兄姊妹的關係,這是好的,但有時卻忽略了日常生活、個人靈修、建立同神親近的關係等。她現在返西人教會,沒有這類失衡問題:然而,她只返了大概一年,可能言之尚早。 問Jenny在《聆聽心聲》報告入面十個分析和發現中,那一樣最觸動她?她說是「友師經歷」:青少年在成長中會不斷摸索自己的身份、位置、渴求,若有亦師亦友的同行、聆聽者,願意明白他們,或者給予一些指引提點是很寶貴的。還有就是「動力而真誠教會」:正如前述人生路艱難,需要友伴在這路上同行,彼此守望關顧。教會如果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大家可以坦誠傾訴心事,彼此相愛,是多麼美好呢!她覺得互相信任和支持非常重要,保守分享不變作講是非;真誠的交通,可以療治心靈。她又提出一點:是華人教會不但對「性和性取向」教導的缺乏,而且選擇避而不談,令他們自然地將性少眾人仕排除在外,更惶論有真誠的關懷等內心交流,或者進而幫助每個人建立健康的愛與性價值觀、知識、關係、和界線。她後來透過在一個市中心教會的義務工作,讓她對屬於LGBT + 的群體更有負擔。儘管神不認同某些性關係,但祂愛每個人;我想教會其實可以多走一里路,在人群中讓大家體驗主的愛和彼此相愛。 問Jenny報告入面的八項方向行動指引中,那些對加拿大華人教會最適切?她說包括「由教科書到生命旅程」;她特別喜歡報告入面提到的「真誠的照顧」,及互動性的友師關懷。還有「從保護到預備」:教會的角色除了頒佈一堆信仰規範和理念,還會否幫助年輕人預備走屬於他們的人生路呢?當他們入大學,將會面對各種各樣新事物,假如沒有心理準備自然會不知所措;若能預先花時間思考前路,提早踏出温室認知現實世界,那會更理想。另外還有「從聖徒博物館到療傷的醫院」:教會要成為一個安舒、盡訴心中情、分享掙扎,能夠助人療傷的地方,而不是叫人被論斷批判的地方
第55期 總幹事心語
一般類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筆者在加拿大有多年的教會、宗派、神學院的事奉牧養經驗,盼以拋磚引玉的心態,提議牧養關懷「使命營商」者的幾個可行步驟及途徑: 一 啟發更高使命:人生有多少個十年?使命營商者事奉神的態度是認真的,是不甘於平庸的。若然有更高的使命,自當全力以赴,在有限的時間裡,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下,為神盡力打拼;但在認知及領受的過程中須要有經驗的同行者予以啟發,幫助在迷茫中找到新的方向,營商不單是賺錢,乃有更遠大的理想,帶著使命朝向標桿直跑。 二 建立真誠友誼:使命營商者一般並不缺乏朋友,所欠缺的乃是一些可以推心置腹的同行者。主耶穌曾對門徒說:「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約15:15) 牧養關懷有天國觀的使命營商者須要付出真心真意,遇上困難時同心同行,經歷失敗時不離不棄,雨過天青後,再度整裝待發。 三 激勵個人學習:信徒領袖不應,也不能停止學習。事實上,有上進心的人很願意以種種方法不斷的充實自己。保羅說:「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4:9)使命營商者在被栽培中,往往須要牧養者多番的鼓勵,知道成功是有一個學習的過程,才願意去思考、學習和成長,因懶惰是人的天性。透過學習,在商界發展上更積極主動,更有前瞻性。 四 釋放正面能量:正面能量基本上是指心理健康,常常懷著不抱怨、不放棄的樂觀心情,對個人或團隊都是好的。使命營商者能對在商界網絡上的人釋放正能量,是生命的佳美見證,讓別人知道有一位賜能力的神在背後。耶和華觀看基甸說:「你靠着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裏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士6:14)在被牧養關懷的過程中,基督徒在營商環境裡要帶著召命,勇敢地站出來,在這幽暗的世界裏,好像明光照耀,彰顯那生命之道。 五 培養勉導關係:勉導 (mentoring)所指的是一對一屬靈生命交流的師徒關係。在牧養栽培的同時,一種亦師亦友的勉導關係便被建立起來,目的是要結伴同行,一起成長。對牧者而言,使命營商乃是迎合現今世代有效傳福音實踐大使命的方案之一,雖缺乏實際的經驗,但仍要勉導使命營商的基督徒成為基督所喜悅、所使用的僕人領袖。對使命營商者而言,由於營商的時間環境不隱定,恆常在教會參與服侍不一定可行,故此勉導同行是今天使命營商者門徒生活操練不可或缺的一環。
Latest Articles
昔日期刊
第25期: 在世而不屬世
admin
-
January 30, 2020
0
2009年10月新版第二十五期 在世而不屬世 下載 PDF : 第1頁 |第2-4頁 | 第4頁
Read more
昔日期刊
第24期: 查考聖經
admin
-
January 30, 2020
0
2009年04月新版第二十四期 查考聖經 下載 PDF : 第1-4頁 | 第2-3頁
Read more
昔日期刊
第23期: 教會世俗化
admin
-
January 30, 2020
0
2009年2月新版第二十三期 教會世俗化 下載 PDF : Feb 2009p1 | Feb 2009Page 2-3 | Feb 2009p4
Read more
昔日期刊
第22期: 信仰與心理
admin
-
January 30, 2020
0
2008年10月新版第二十二期 信仰與心理 下載 PDF : Oct 2008 p1 | Oct 2008 p2-3 | Oct 2008 p4
Read more
昔日期刊
第22期: 信仰與心理
admin
-
January 30, 2020
0
2008年10月新版第二十二期 信仰與心理 下載 PDF : Oct 2008 p1 | Oct 2008 p2-3 | Oct 2008 p4
Read more
昔日期刊
第20期: 華人神學教育的未來
admin
-
January 30, 2020
0
2008年4月新版第二十期 華人神學教育的未來 下載 PDF : 第1頁 | 第2-3頁 | 第4頁
Read more
1
2
3
4
...
7
Page 3 of 7
Must Read
一般類
第55期 總幹事心語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一般類
第55期 亂世中「勉導同行」的門訓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Uncategorized
第55期 英語同工看《聆聽心聲》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事奉﹑聖職
第55期 訪問《聆聽心聲》報告作者王健安博士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一般類
第55期 年青人看《聆聽心聲》
admin
-
February 15, 2020
Categories
昔日期刊
29
今期報導
8
一般類
4
底頁
4
輔導﹑靈命﹑成長類
4
門徒﹑神學﹑文化﹑教育類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