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從父子到夫妻

專欄『英語事工在教會』

林承昌

筆者覺得,如果北美華人教會要繼續發展雙語事工,可能最重要的功課是要把中、英兩會眾的關係看成一種『夫婦』關係。我們要明白無論在言語、文化、習慣、處事方式、事工策略、甚至某程度上的神學思想和立場,中英文堂的會眾是有一定和不可否認的分別。但正如在夫妻的關係一樣,我們要明白有這些分別是好的,是能幫助我們配合彼此的不足。我們無需要在每樣事情上都用同一樣的方法去做。

現在一般華人教會所面對的挑戰,可能就是要我們把中、英文堂的關係從一向的『父子』關係變成『夫妻』關係。父子之間的關係往往是『單向』的,父親要求兒子凡事『學』他,希望『虎父無犬子』。但夫妻的關係是『雙向』的,是建立於彼此尊重、互相學習的精神上。

就以佈道事工來看,我們在教會中發現很多在中文堂普遍被接納的傳福音方法例如三福、派單張、個人探訪,在英文堂都不太受歡迎。故此,有弟兄姊妹會認為這代表英文部對傳福音的事工冷淡和漠不關心,但筆者卻發覺原來其中的分別,於某程度上是在乎兩者對傳福音和得救的過程,有不同的立場和見解。在傳統華人教會的理解中,一個人首先接受了福音的信息,作了個人的『決志』成為基督徒,然後加入教會。在這理解中,個人得救的起點是『信息的傳遞』,而過程是從個人到群體(首先決志,然後加入教會)。

但在一般英語堂文化當中,這過程卻剛剛相反。從筆者的觀察中,在英文堂『傳福音』的重點,是首先邀請朋友『加入』教會,參加小組和不同的活動。在經歷過基督徒群體生活之後,經過若干時日才作出個人決定成為基督徒。在這理解中,個人得救的起點是『生命的經歷』,而過程是從群體到個人。就是因為他們較看重『個人經驗』(personal experience),我們發現在英文堂中,敬拜和團契工作,往往較為被看重。

在筆者教會的英語事工當中,曾經有一個『個人佈道訓練』的主日學課程。這課程的特點,是在學生中有基督徒也有非基督徒。對基督徒學生來說,班中的非基督徒幫助他們更明白未信朋友的觀點。對非基督徒學生來說,他們更能了解福音的信息,也感覺到他們也是群體的一部份。

兩個對傳福音不同的理解,兩個不同的做法。誰對誰錯?筆者卻覺得這是『夫妻』之間相輔相成的例子。如果我們能夠嘗試互相學習和接納,容許雙方用不同的方法來發揮自己的長處,不再堅持『兒子』要步『父親』的後塵,『家和萬事興』,這不是更好嗎?

(作者為多倫多東區華人浸信會主任牧師)

(專欄完。下期新專欄:『耆老事工在教會』,由衛道浸信會主任牧師石耀綿牧師執筆。)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