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培育事工個案──『四十日使命人生』

採訪:姚增智

溫哥華本拿比華人宣道會的潘熙遠牧師,在三年多前已有聽聞美國『馬鞍峰』教會的『目標導向人生』牧養模式。他和眾長執都認為此模式既符合《聖經》教導,又能夠實際幫助信徒,便一致決定於本年初,在粵語堂推行『四十日使命人生行動』(以下簡稱『四十日』運動),並於今年的復活節結束。

『四十日』顧名思義是一個為期四十日的運動,其間沒有大型聚會,如佈道會、培靈會等。所有團契、小組、祈禱會和主日崇拜等,都緊貼這運動的主題而作調整。此外,每個信徒都應該根據『四十日』運動所分發的書籍,每日自發地讀經、祈禱和反思。他們必須屬於其中一個小組的成員,而每個小組將定期在四十日內舉行聚會。

因為『四十日』運動牽涉很多特別安排,故此潘牧師和長執在此運動開始之前大半年間,已著手籌備工作,其中包括:安排各教牧、長執負責策劃祈禱會、小組聚會、分享會、主日崇拜等各種不同項目;將『四十日』運動的書籍譯成中文,方便閱讀中文的會友;尋找合適的組長,去帶領小組;及鼓勵信徒在『四十日』運動開始前,為此事禱告等等。

雖然教會的教牧、長執曾親身到『馬鞍峰』教會,實地視察當地的『四十日』運動,但是文化的差異和教會情況的不同,促使潘牧師和長執們修改『四十日』運動中的一些細節,諸如在小組的形成,小組聚會的地點,組長的責任,以及主日學的安排等,都因應教會的實際情況,作出新的安排。

在小組方面,潘牧師維持團契小組的分組方式,大概十人一組,有別於原本『四十日』的建議。在小組組長方面,原本『四十日』建議組長用十分鐘的時間,在小組內作《聖經》教導。但因為組長往往要兼顧工作、事奉等,沒有足夠時間預備,所以潘牧師預先將所有組長集合起來,一同預備教導資料,減輕他們的負擔。原本『四十日』運動的建議,是著眼在小組層面上,作《聖經》教導,但他認為組長應著重關顧,而將《聖經》教導集中在主日崇拜中實行。

在參與的會眾方面,原本的『四十日』運動,是整間教會一同參與,但潘牧師考慮教會地方的限制,不能讓英文堂和中文堂一同參與。在教導的資料方面,『馬鞍峰』教會將每星期的最新資料,寄給參與『四十日』運動的其它教會,鼓勵他們於下星期仿傚,但潘牧師認為時間非常倉卒,而且新資料跟以往大同小異,所以他依照舊有的資料,編下『四十日』運動的內容。

雖然這運動已經完結,但跟進工作卻是剛剛開始。例如透過一些問卷調查,知道有些信徒從『四十日』運動中發掘了自己的恩賜,教會便會跟進,安排事奉崗位。

最後,潘牧師認為舉行『四十日』運動的關鍵,在於全體教牧、長執是否同心一意?在事前作充份的籌備和宣傳?

其實,培育事工的模式有各種各樣,其中一些可能會成為一時潮流。每種培育事工的模式都有其優點和限制,重要的是,在選用某種模式時,能否令該模式適合自己教會的環境?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