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善用未來學的牧養是怎樣的?

牧養的未來學
黎惠康

        面對牧養的問題,一般來說,從傳統及經驗撮出方案是可靠並簡潔的。這樣處理若產生錯誤,均是由於所面對的問題是超出了以前傳統及經驗的範疇。及至二十世紀,上述情況是絕無僅有,但到了廿一世紀,就變得越來越多。

        『以不變應萬變』的實踐就是:回到根源,以不變的《聖經》為本。這談來容易,實踐時卻要留心地放下各樣珍貴的經驗、前設、曾經有助的方法、結構等,而單單純純的再下苦功,由《聖經》的一字一句,重頭做起,虛心聆聽。許多時候,表面上看來是《聖經》的方案過時落伍,但細心察看後,會發覺過時落伍的,只不過是以前有限的解釋及應用,並非《聖經》的答案有錯謬,而是問題已經轉了,以前正確的答案,成為了答非所問。

        例如『電子』《聖經》的普及,多麼方便,一按鍵,經文就現在畫面,加上講道時提到的經文,立刻可投射到銀幕上,不用再等會眾慢慢翻閱。但若廣行實施,似乎會有反效果:不再覺得需要熟習書卷次序等。況且,歷代所珍惜的『書本體』《聖經》,豈能被科技取替?在處理這牧養問題,應該分作三步:
        一、首先完全回到《聖經》來看,那些做法是容許或不容許的?
        二、然後才衡量《聖經》所容許的做法中,每樣的利弊強弱如何?
        三、再而思想有甚麼方法可以善用其利其強,而補救其弊其弱?

        (一)《聖經》是否限於一種形式?查來《聖經》並不是以『書本』形式開始的,神的默示早期時也以『口傳』較『筆錄』為多。神在曉諭先知時,每有用多媒體(畫象、異象、聲、味等)。(可參拙著《教會的挑戰》,天道橋,2001年)。及到筆錄時期,一般會眾都是『聽聞』福音。而經卷在早期是用獨立卷軸的形式被抄傳被閱讀。『書本』形式是較後期才有。書本式《聖經》廣傳至每人有『書』在手,更是上一世紀才有的事。回顧,《聖經》重要的是內容而不是形式。歷代以來都踴躍採納新的形式,以達廣傳。

        (二)當然,原則上可容許有更活動的形式是一回事,新的形式對《聖經》教導是否最有幫助卻是另一回事。不能說『新』的就必然是好的。但許多時候,在背後卻有一個不需要的假設,就是:只能有一種形式的《聖經》。故問:『對教導最有幫助是那一種?』。跳出框框,試圖再問:『那幾種形式,在怎樣的配合底下最為有助?』

        (三)誠然,『書本』式的強項(如可用多本不同翻譯,作大篇幅的對觀,而不受晝面的侷限)及其推動力(熟習書卷次序,翻閱等),都是應該善用的,尤其是對有意進深的信徒。但『電子』式的方便翻閱,可調較字體之大小粗幼,對初信者及年長者之幫助,也不容忽略。尤其當戰後嬰孩暴增(Baby Boom)的一代日漸老化時,未能翻開超薄紙張,看不清中形字體,一時記不起年前熟習的經卷等,層出不窮。

        總言之,善用未來學的牧養就是:先教會之憂而憂,有先知先覺,本《聖經》不變的原則,突破傳統,勇於採納科技,創意配合新舊,並加上適切的教導、輔導及體諒。

(作者為士嘉堡華人浸信會主任牧師)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