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期 《聆聽心聲》發布會——參加者感想

訪問:趙敏能、黃達仁

加拿大華福在全國為《聆聽心聲》報告舉辦了多塲發布會;我們分別訪問了兩位聚會的參加者,請他們分享與會的感想。

區永曜傳道是亞省卡城華人宣道會城西堂的助理牧師,在教會中負責粵語的青年工作。他參與在卡加里的聚會,是希望聽到一些年青人的心聲,並希望用他們的角度去反思自己如何去領導一些粵語、香港背景的學生、年青人,因為覺得在他們成長、受教育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被加拿大土生年輕人的文化、想法影響。而作為兩個小孩的爸爸,他希望知道將來他們長大、成長的環境,教會、朋友的文化會是怎樣。

區傳道表示非常佩服王博士,覺得這份研究做得非常詳細,從研究資料中看到仔細的篩選和問題設計,涵蓋的背景、文化亦非常豐富。區傳道覺得聚會的流程、時間分配等都恰到好處;但因為聚會的內容實在太豐富,台上台下的互動並沒有很多,不過他認為是足夠的。在中間小休的時候他都發現不少參加者聚集在一起去討論。最後在問答的環節亦有人願意舉手發問。

對於報告的內容,區傳道認為這份報告將教會中的年輕人分為四類,並不是單單的分為離開和留下,這個是非常有意思的區分。內容中亦提及到會眾進入到各類型的原因,亦是非常實際。對於報告提出的各種問題、觀察、解決方案他都有共鳴,例如其中提到的「從指導/教科書到生命旅程」:因為華人教會非常容易出現一種「我講你做」的文化,不容許發問,或缺乏詳細的說明、解釋;另外一點提到「友師經歷」,他認為亦非常需要教會去反思——我們除了需要把邏輯,知識傳授之外,還要和學生去同行、討論、互相了解。

區傳道又觀察到有一點報告中沒有詳細討論,就是年青人希望對社會議題會有一個討論的空間。因為他們關注的不只是如何去傳福音,他們想學習如何在社會,不同群體當中做好基督徒的榜樣。區傳道認為兩代人之間如何去看福音、社會都會有不同,但年輕人並不希望見到這些他們關注的問題都成為禁忌,不能討論和表達意見。

對於如何對報告所提出的問題和建議作出些跟進,區傳道認為牧者要知道他們並不是單打獨鬥,而是有互相支持的團隊,有同工的弟兄姊妹。另外報告中提到學生從中學到大學到出來工作的過程中遇上的轉變和困難,我們都需要了解;他認為那是相當重要的起點,而且這是大家能夠切實地從個人層面去做的。其他牽涉到整體教會的運作或者模式的改變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實施。

來自沙省雷城華人宣道會的朱弟兄,參加了在溫尼伯舉行的「聆聽心聲」發布聚會。基於本身是家長,也是教會的長老,他與太太一起出席這個聚會,期望透過這聚會能了解如何服侍下一代,有甚麼更好的方法去幫助他們,又希望從王博士的觀察及研究中,明白到下一代的現況及面對著那些挑戰。

出席聚會前朱弟兄以為會比較多家長參與,但實際上當日的聚會,多數是教牧﹑長執及青年事工負責人。參加者中大部份比較年長,沒有很多年青的父母,未知是否與宣傳有關。在聚會中,講員不但詳細講述難處及解決方法,同時給予足夠時間台下發問及解答,從中感受到良好的氣氛。不過當日的中文聚會只有提供英文講義,如果能預先列印網上的中文撮要,會更方便只懂中文的參與者。他又覺得這次的報告聚會另一個特點,可以說是特別為國語新移民群體而設,因為廣東話群體移民本國已經歷過兩三代,累積所得來的經驗可以成為他們的幫助。

朱弟兄看見下一代不再到教會的情況並非罕見,尤其在傳統的教會中。另一方面,很多沙省的中學生會離開本埠到大城市升學,完成學業後會在當地繼續就業及定居,少有回到本來的城市。在離家升學後,同時離開教會及信仰的情況比比皆是。

朱弟兄在會後的反思包括:假如上一代以家長式的態度對待下一代,就算他們已長大成人,也依然感覺到被當作小孩般對待;下一代希望從經歷中學習,而非傳統的教導模式;還有;屬靈導師是一個重要的崗位,特別對年青人來說,如果能夠有一個導師從小時候直到大學時期帶領他們,會對他們的成長帶來正面的影響。

對於報告所提出的問題和建議,朱弟兄須要再詳細研讀,才能與教牧同工討論;實踐時要視乎當時實際情況,他覺得不會是容易的事。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