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期 重視家庭事工的教會

(訪問烈治文山國語宣道會余東海牧師)

  1. 貴教會最初因為甚麼客觀契機和牧養理念而發展家庭事工?

2009年我從城東國語宣道會植堂,帶著兩個國語家庭來到列治文山,從查經小組開始建立教會。神給我的呼召是在國語群體中事奉。多年的經驗讓我察覺到國語群體很需要自己的身份得到認同。當時大部分的國語信徒群體都是廣東話教會屬下的一個國語堂;這種情況之下比較難尋找自己的身份。雖然我在香港土生土長,但是神呼召我去牧養國語群體,我自己在牧養國語群體的過程當中發覺到粵語背景跟國語背景實在非常不同。所以我在最初的牧養過程當中都要摸著石頭過河,尋找一個適合牧養國語群體的模式。我發現國語背景的家長的英語不太好,但一直以來一般華人教會的兒童主日學都是以英文為主的;我就想到要用中文成為兒童主日學的主要語言。這樣發展下去。後來就發覺很配合我們的一個理念:為甚麼我們來了北美洲以後就要讓小朋友放棄中文呢?

在粵語教會很多的小朋友從小跟父母去教會,在教會中成長,但他們過了大學畢業以後還留在教會的比例其實是少數的。一個小朋友每個星期只有兩三個小時在教會,想要求他的屬靈生命根深蒂固,其實是很困難的。聖經要求父母教導兒女,而不是叫教會教導兒女。只在教會裏成長絕不足夠,所以我們必須強調家庭事工。於是我在兒童主日學這個理念當中加上家庭事工,鼓勵我的兒童主日學老師用中文教學。

我的牧養理念是希望幫助我們的兒童從小建立屬於他們的屬靈群體,因為大部分人最好的朋友都是兒時玩伴。若我們能把握這個機會,讓他們從小就有一群在基督裏一同成長的好朋友,為他們建立一個好的團契,到他們長大以後,就算各散東西去不同的地方讀書工作,這一群一同在基督裏成長的屬靈夥伴依然能夠互相支持互相守望。以後若然他們建立自己的事工的話,教會就可以去支持他們,而不是教會想到要做甚麼事工,然後叫他們跟從。

  1. 貴教會有甚麼軟件(氛圍、政策等)和硬件(設施場地等)支持家庭事工的發展?

軟件就是鼓勵各個家庭都有家庭崇拜:家庭事工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崇拜。我在教會開始的第一年就已經著力推行家庭崇拜,但聽到很多回應說不知道從何入手,所以我們就舉行家庭營;再後來我每個星期都寫一個故事,故事圍繞一個小朋友在學校遇到的事情,當中配合聖經經文以及我的一些想法,就這樣鼓勵父母每個星期都有一次家庭崇拜。例如:每星期三晚飯後一家人坐在一起,先唱唱詩,然後說一個貼近生活的故事,從故事帶出討論,加上聖經金句,然後以禱告結束,一次大概二十至三十分鐘。

另外,我們教會有很著重教導小朋友的氛圍;我們教會的三個核心價值就是靈命進深、建立家庭、普世宣教。我的理念是:我們教會的存在是要配合神的大使命。我一直這樣去鼓勵我教會的弟兄姊妹;中國人是承擔普世差傳重要的一環;我們欠福音的債太大太多。我們為甚麼要做東歐短宣呢?我希望能夠在東歐建立他們的兒童主日學,建立他們的家庭事工。十多年後這些東歐的小朋友成長了,他們就可以在東歐的不同地方做跨文化的工作,如塞爾維亞的小朋友就用塞爾維亞語,希臘的用希臘語,保加利亞的用保加利亞語。將來這群小朋友長大了以後就可以做當地的宣教士。我們只需要好好地建立他們,要讓我們的弟兄姊妹有大使命的思維,希望能夠把這使命感放在他們心裏。我們上年去塞爾維亞的短宣隊有十八個人,而我們的教會只有一百多人;短宣隊當中有包括十多歲的青年。我們又在東歐的教會舉辦兒童主日學師資培訓與及暑期聖經班。

硬件就是恩福協會替我出版,可以免費索取的那本把我多年來提供家庭崇拜內容的文章集結成的書籍,名叫《家庭祭壇》。場地方面,我們十分有限,只有一個正堂加幾個班房。

  1. 貴教會有甚麼發展家庭事工的良策和例子?

鼓勵家庭崇拜、兒童主日學、家庭營;建立跨代部門,而不是英語部門,希望能夠製造一個氣氛就是大家是有關係的,不會因為一邊是英語事工就跟中文事工沒有關係。

  1. 在發展家庭事工的過程中,曾遇上甚麼困難?怎樣解決這些困難?

在一開始時要推動家庭崇拜實在十分困難;那時要不斷的去推廣,因為大部分家庭一開始時候都不習慣,直至現在其實還不算是成功。另外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會有弟兄姊妹因為不認同我們強調用中文去教兒童主日學而離開,因為在北美的家庭很多的父母都和他們的小朋友說英語。要讓父母明白以大使命為目標的牧養模式,例如要裝備小朋友學懂中文去準備未來去宣教其實是十分困難的。假設你的小朋友將來要宣教,你願意嗎?要為教會祈禱求神使用這個教會的小朋友,將來讓他們成為宣教士。要建立小朋友是為天國的緣故。要讓父母認同大使命十分困難,但在教會的立場來說就應該看重大使命。

  1. 繼續發展家庭事工,預期未來將來會有甚麼挑戰?有何對策?

最難的挑戰是整體的氣氛,因為我們要面對時代的衝擊會越來越困難;這社會給我們很大的壓力,例如同性婚姻,大麻合法化。以前在學校裏要背誦主禱文,現在都沒了;我們把神從學校趕走,現在就要承受這後果。所以我們要由家庭、學校都歸回神,挑戰是如何回復與神的關係,把小朋友帶回神當中,好好在信仰中紮根。所以,第一,家長有沒有這樣的價值觀?第二,家長能不能夠有這樣的能耐去抗衡社會的標準?每個家長都希望兒女讀名校住大屋,父母願不願意去明白基督教價值觀的取向?我們有沒有教導兒女去愛神愛人?還是教他去愛世界呢?現在常聽說小朋友要贏在起跑線上,因為怕他們長大以後不夠競爭力,沒有賺很多的錢,沒有買大屋。要讓父母明白這樣的價值觀是十分困難的:你怕不怕讓小朋友輸在終點線上呢?這是教會的挑戰,也是父母的挑戰。

  1. 發展家庭事工的過程中,曾否忽略其他事工?回顧貴教會發展家庭事工的歷程,有甚麼代價和得失?

實踐我們教會的三個核心價值,對我來說沒有甚麼遺憾。當然,我們會因著重家庭事工而可能對於其他方面,例如社會上的參與會不夠,因為教會的資源不夠。

  1. 對開始重視家庭事工的教會,你有甚麼忠告?

放低一些過去的傳統理念,例如:在華人教會裏面建立英語堂是否最合適的牧養模式呢?其實我們自己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見步行步。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