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期 專業心理輔導員看教牧的身心靈健康

記者:教牧尋求輔導普遍嗎?尋求輔導的問題通常嚴重嗎?

輔導員:華人教牧尋求輔導並不普遍,但並不代表沒有需要。西人教牧可能因為文化習慣會比較願意在有需要時尋求輔導,但情況也不太普遍。在華人的文化中,一般都是到了問題嚴重,不得不尋求幫助時才會尋求輔導。牧者們可能會因為自尊,甚至為了符合一般人對牧者的期望而不尋求輔導,例如覺得牧者應像聖人一樣不該有任何問題、若有問題則是信心不足或不夠屬靈等。這類標籤和迷思,再加上華人圈子小、華人文化中家醜不外傳等因素,都成為牧者去尋求輔導的障礙。

記者:最常見教牧來尋求輔導的原因是甚麼?

輔導員:一般來說教牧都是因為壓力緣故來尋求輔導,但再深入尋找問題根源時,總離不開個人情緒、婚姻和人際衝突,當中也包括教會裡的人事。

記者:教牧尋求輔導最常見的深層問題是甚麼?

輔導員:華人教會中的牧養文化就是一個字「忙」。「doing」重要過「being」,「program」比「人」重要,以成果量度一切。「忙」乃是由「心」加「亡」寫成,故一個人忙,其屬靈的「心」,其實也似「亡」了一樣。

另外,華人教會文化也容易把所有事情靈意化,有問題時就只說要讀經祈禱,渴望所有事情都跟煮餸一樣,只要跟著食譜就不會錯。這樣其實心底裡只是想尋求一條容易的捷徑出路去解決問題,然後把《聖經》當《因果經》來讀:「因為你做了甚麼甚麼,便得到這樣這樣的後果。」有問題未能解決就歸咎若非不夠信心,就是不夠屬靈。膚淺化地說只要讀經祈禱,所有事情就都能解決,不用其他東西。

此外,心理、情緒、精神病在華人文化中是一個禁忌。一個人若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等身體疾病會較容易跟人分享,但若有心理、情緒、精神問題時,卻不容易被接納,最好是避而不談。但其實這是一個扭曲了的全人觀。神創造人有完整的身心靈,是不可分割的。

還有,一般人的自我了解都不足(特別缺乏認識自己在不同成長階段中所建立的性格和生活習慣)。這些扭曲了的教會文化、對人性的認識不整全、缺乏對自己認識等是常見的深層問題。

記者:對教牧而言,怎樣的狀況才算是身心靈健康?

輔導員:首先要對自己的身心靈狀況有認知。以中醫的角度來說,就是要達到一個平衡。身體不疲累,精神飽滿,情緒不會因小事受牽動,不會因同輩之間的比較而心有不甘,不被隨眾的心態影響,這些都反映良好的心理質素。能對全人各種功能有醒覺、認識、關顧、面對,來達到整全平衡、和諧,就算是身心靈健康。

另外我會建議牧者可以的話,不要親自跟進一些嚴重而需要輔導的個案,比較理想的模式是把牧者和輔導員這兩個角色分開:牧者為有急需的肢體提供短期而有系統的牧養輔導,然後把這些肢體轉介給其他專業輔導員或心理治療師來長期跟進。這樣一來可以減輕牧者的負擔,也可以讓肢體不用把最脆弱的一面完全展示在牧者面前而帶來反效果;例如,有肢體把自己的一切在深入輔導時都告訴牧師,而牧師在講台上引用例子時,這位肢體可能會對號入座覺得牧師拿自己作例子,但其實只不過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若牧師轉介需要深入輔導的個案給其他專業輔導員的話,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記者:對教牧而言,你建議在甚麼徵狀出現時便應該尋求輔導?

輔導員:一般人若關注自己的健康,都會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同樣地,心理狀況也需要有適當的「檢查」,就是要對自己的情緒多一點敏銳,如發現自己比平時脾氣暴躁,容易生氣,這已經是一個警號。若是已婚,夫妻之間可以互相守護,真誠的彼此提點。如果有一班志同道合的牧者可以成為一個互相關顧,互相提醒的圈子,或有一個可以信賴的屬靈前輩,這對偵測症狀也十分有幫助。情緒和壓力帶來的問題,其實跟一般的身體毛病一樣:預防勝於治療。

記者:甚麼方法最能幫助尋求輔導的教牧?

輔導員:若教牧已經願意尋求輔導,坊間已經有很多不同的專業療法,去應對不同的需要。其實更重要的,是幫助有需要尋求輔導的教牧踏出第一步。作為平信徒甚至教會領袖,首先要打破對尋求幫助者的標籤,更正對全人健康扭曲了的觀念。教會要有關懷牧者的行動,如有些西人教會有教牧感謝日,又例如給牧者買保險,可以讓需要輔導的牧者接受輔導時可以索賠。此外,教會可以合適地調配人手,讓牧者得以真正在休假日休息,不用隨傳隨到。雖然也有個別信徒會懂得關心牧者,但若要令關心牧者成為教會的一種文化,就需要由教會領袖以身作則,由上而下地鼓勵這種文化。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