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期 訪問大會籌委會主席譚文鈞牧師

為甚麼華福以門訓作為事工焦點之一?

華人教會在不同年代都有不同運動,例如教會更新,使命教會等。不同年代都有不同的體驗,教會的需要亦一直在變遷。2016年在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陳世欽牧師帶領下,第九屆華福大會以門徒導向、跨文化宣教(discipleship driven, cross-cultural mission)為大前題,華福以「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作座右銘,做僕人、橋樑去服事。在這個大前題下,時代一直在變遷,今天的華人教會需要甚麼?華人教會需要更好的領袖,來帶領華人教會下一步有更好的發展。如果教會缺乏強韌的屬靈領袖則很難帶領教會,造成不夠力、不夠資源的狀況。這些歸根究底回到門徒的問題上。跟從主就要天天背起十字架,門徒訓練的基礎,要回到門徒和耶穌基督的關係上。

加拿大華人教會的增長,不過不失,不斷有人信主、有新教會興起,第二代有成長,之後又有國語教會,不過在2016年後就停滯了。停滯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教會已經滿足,覺得自己不錯,已經買了會堂,規模也不算小;國語教會又興起,成為三語教會。不過,國語信徒都面對很大的成長困難,因為他們過去的生活較少接觸神,這些都具有相當的挑戰,所以我們必須在門徒訓練上努力。

今天華福以門訓作為焦點之一,正因現在華人教會需要更好的屬靈領袖,而屬靈領袖離不開好的門徒訓練。我們要將目光放遠一點,服侍萬民,跨文化宣教要由一些有天國觀的門徒把耶穌的大使命實踐出來。主宣告很快就會再臨,當務之急要努力宣教,華人教會不能安於現狀。當然教會裏仍有各種問題需要處理,但問題是沒完沒了的,不能因此而忽略大使命,可惜這是現實普遍的情況,亦是我們的虧欠。根據聖經,普世宣教在於銳意精心的門訓,如果沒有門訓,馬太福音記載的大使命實踐不了。

這次大會用英文主導有一個目的,首先,加拿大華人教會第二代信徒的狀況亦停滯不前,華福的《聆聽下一代聲音》報告中,提到下一代的困難。我們籌辦這次大會時亦有跟英語牧者們溝通,亦同時照顧弟兄姊妹的需要,所以提供了耳機即時翻譯,有數百人使用了國語的耳機翻譯。

為甚麼將「銳意門訓教會」大會(IDMC)引進加拿大?

門徒如何建立使命感是最大的困難,引進「銳意門訓教會」大會,就是希望加拿大華人教會可以培養出使命門徒,生生不息。如果教會不能建立有品質、能擔當使命的門徒,要實踐大使命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並不是一項可有可無的產品。我們重視的是門徒生命的轉化、價值觀的重建,就是希望把屬世的價值觀轉移到屬靈的價值觀、有屬靈眼光、能夠完成耶穌給我們的使命,讓耶穌作主。

引進IDMC,亦希望為華人教會帶來轉變。北美華人教會都有做門徒訓練,不過往往停留在個人層面。今次大會強調的,就是在教會層面的門徒訓練。希望教會成為訓練門徒的教會(銳意門徒訓練的教會),這需要整個教會的轉變配合。講到底,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使命。
有教會已經自發跟進,去問自己是不是門徒訓練的教會?我們的門徒訓練在個人層面還是教會層面?有甚麼地方可以著手改善?明顯IDMC已經受到某程度的關注。改變教會文化是一項困難的任務,會在實踐階段遇上很多難題,曾牧師亦沒辦法一一解答,他不想把自己教會做的事當作一個樣板,畢竟每個教會的狀況、需要都不同。

教會領導層需要透過聖靈帶領去檢視如何實行配合IDMC的個別方案。

黃 將IDMC引入加拿大有甚麼文化背景上的差異和困難需要克服處理?

譚 中國人是比較務實的民族,華人文化對比西方文化在「吃苦」這方面有少許優勢,能夠守住陣地;但有時候比較一成不變,或者不願意接受變化。所以,變革帶來的衝擊,適切的「變化管理」相對比較困難。有社會學調查顯示,當有人提出意見去改變的時候,最後平均仍有16%的人反對。華人教會如果要改變,需要一位有魄力的主任牧師去帶領,所以培育新一代的領袖非常重要。年長的牧者退下來,但因為經驗豐富的長執沒有同時退下來,年輕的牧者跟他們合作便有困難。大家對事物的看法、做事方式有不同。社會文化因科技等因素不斷變化,要跟上的確非常難。不過,如果回到耶穌建立的聖經文化,專注持守大使命的目標,訓練使命門徒,我認為教會要向前走便有可能做到。

黃 是否滿意加拿大眾華人教會參與和支持這次IDMC?

譚 今次其實出人意表的滿意,我分析數據時,發現在1,200位報名者中,有300多名牧者。從比例可以看出牧者們都期待門訓如何能夠改變自己的教會。信徒的參與亦非常踴躍,因為1,200人是今次的最大容量,我們在滿額之後仍然不停收到報名的諮詢,所以下一次可能會增加名額。今次的支持和參與我非常滿意,連一些大型的西人和菲律賓教會亦有參與,我認為這是對他們的回饋。

黃 今次大會以英語主導,你覺得效果如何?英語會眾的參與如何?

譚 我覺得今次英語信徒的參與甚好,我們從數據可以看到,大約400位參加者是用英語的,這些當然包括外籍人士。我們亦安排了第二代來帶領敬拜和工作坊。我們希望明年的大會由英語會眾和牧者主辦和籌備。希望他們能夠起來參與,去抵抗「失血的信仰(Hemorrhaging Faith)」,因為他們在大使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黃 會議之後有何跟進?

我們會有多方面的跟進,包括未來半年,我和華福義務特約同工陳孟賢教授(亦是本刊總編輯)將會走訪全國,用國語和粵語研討會去推動教會領袖們實踐門訓、生活操練,我們會在不同的城市舉行講座、座談會等,針對最困難的實踐問題。另外,又希望定期出版刊物或書籍去幫助眾教會實踐門訓。我們也希望透過網絡平台去聯繫全國的教會,例如,可以邀請所有參加過IDMC的出席者進行一些實時的網絡會議。當然,我們還需要專業的軟件、硬件、平台的配合,所以需要一些時間籌備。我們希望透過科技進行有效的跟進,等大家不用等一整年才再檢視這個課題。這些科技安排,將來甚至可以伸延到別些主題。其他跟進,包括開始準備下一屆大會的題材,據我所知,亦有神學院已經開始探討門訓這個題目。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