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期 討論《聆聽心聲》報告

序言:面對加國華人教會第二代流失的嚴重問題,華福加拿大聯區委託王健安博士進 行研究,成果撰寫成報告 Listening to the Voices: An Exploration of Faith Journey of Canadian-born Chinese Christians (本報暫譯報告名稱為《聆聽心聲——華人教會土生 信徒信仰歷程的探討》)。在各方熱切期待報告快將完成之際,本報有機會預覽部份內 容,並邀請不同人士作出初步的思考和回應,希望引發大家對這問題的關注。 (聲明:本期的訪問和討論,是以報告的初稿為藍本,其內容與最終版本將有出入。而對 報告內容的轉述、闡釋等,只屬編輯和受訪嘉賓的見解,並不一定完全反映報告的內容和 立場。)

討論《聆聽心聲》報告

採訪:黃達仁

Matthew Todd博士對族裔教會英語事工甚有研究。他現居溫哥華,曾於不同聖經學院任教,著作包括 Developing a Transformational English Ministry in Chinese Churches (B.C.: Friesen Press, 2016) 等。

Todd在他青年 的時期已經接觸華人教會,在一間主要是台灣人的教會裡面的英語堂事奉。他亦透過意大利籍的妻子接觸到 其他的族裔教會。這些人生經歷都驅使Todd對族裔教會中「下一代的流失」這個課題特別關注。故此,我們 邀請了Todd 與我們一同討論王健安博士報告的初稿。

Todd之前曾經與王博士對話,亦對王博士的報告充滿著期待。

你會如何評論Listening to the Voices《聆聽心聲》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個我會留意的問題就是這份報告帶來了甚麼新的元素。這是第一份在加拿大同類題材的報告,同 時利用了社會學和實證方法。從研究的角度看,我認為研究團隊把這研究帶到了另一個層次。研究涉及的資 料量、社會學理論、科學研究手法和訪問都非常多,尤其採用訪問的形式帶來了突破,又涉及一些新穎的題 目,包括由英語堂主導的聯合崇拜或者有關同性戀的題目等。

報告之中亦有不少可以補充的內容,例如在各個小部份和報告整體的總結,或者一些其他的參考書籍、 報告、甚至這篇訪問都可以加到參考資料之中;又如其他被引用到,但未有直接被這個研究帶出的數據來源 也不是十分齊全。這些都是讀者可能會感興趣的內容。

在報告中你最為認同哪些分析?

此報告其中一個優勢就是利用了「華福」的資源,用了多位研究員,實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大部 分至今的本國研究都是由個別的博士執行的。研究覆蓋了主要的大城巿。總共做了七百多篇訪問,其中對象 多數是土生土長的華人基督徒;其餘的應該是非土生而在年紀非常輕的時候移民,或者並沒有在華人教會中成長的一群。這非常有效地為土生土長的 一群發聲。報告其他的優勢亦有包括歷史性的資料。 透過訪問亦帶出教會在教導和領導方面都有不少盲 點,還有屬靈導師的缺乏。

報告幫助教會看見教會在異象中的分歧,並且 要處理華人文化帶來的問題,要把民族的傳統、文化 與福音分開實在不容易。由於華人教會的運作摸式跟 華人家庭相似,容易產生權力分配、架構、溝通等問 題,而報告並沒有逃避這些話題。中文堂容易過分集 中於舉辦活動,而忽略生命實踐。另外還觀察到為到 伴侶或者為尋覓伴侶而離開的都不少。

在報告中你最不認同哪些分析?

這份報告包含了宣教神學的元素(Missional Theology),但並不是主要從那角度出發,如果加入更 多宣教神學應該會帶來一個截然不同的研究。雖然有關 神學部分並不多,但也不錯。報告中好像沒有正視英語 牧者的轉換,亦沒有包括一份綜覽加拿大相關神學博士 論文的文獻評論。關於華人新教或者天主教和福音派的 狀況的比較並沒有資料去支持;這也帶出了另一個問 題,就是在主流教會之中,情況又是否一樣呢?

報告中題到整體來說家長對於子女是否留在教會 似乎沒有甚麼影響。這和北美整體教會的數據並不吻 合。哪到底是不是因為研究的對象或者資料造成的? 又或者是不是因為研究的方法不同而造成的?有華人 教會的英語堂並不是只有華人,當中會有來自菲律 賓、星加坡、馬來西亞、台灣等地的會眾,這情況在 西岸很常見。這情況會令人覺得西岸的教會,例如溫 哥華地區,被忽略。 你認為報告中的多項提議可行嗎?

你認為如何做才能 有效地實踐那些提議呢?

我希望這些提議會被翻譯為中文。雖然這份報告 主要的閱讀對象是教會領導層,但是亦應 該被撮要、簡化並翻譯成中文方便平信徒翻閱。

這樣在實行提議的時候會更有效。這份報告有 效地指出華人教會一些不夠主動的範疇,可以針對其 中的一些內容作出相應的調整,為到華人教會領導層 加強裝備。

你會如何去為那些提議去訂立優先次序呢?有哪些是 最寶貴並應投放較多的資源去實行呢?

我認為這些建議都非常珍貴。應該先針對有關 教導、靈命的項目去實踐。這些都對未來的影響十 分深遠。另外鑑於這份報告,或者提議的本身牽涉的 內容、範圍都非常廣,可以考慮為個別的提議制定指 引、小冊子等工具去協助領導層或平信徒去執行。甚 至乎作為一個伸延項目,請學者為個別的建議撰寫書 籍,因為每一個課題都相當豐富。

依你所見,「下一代的流失」的根源問題是甚麼?是屬 靈的問題還是華人教會架構/管理/文化的問題呢?

據我所知,大部份的領導都認為這個問題同時包 含屬靈和其他上述的元素。一些應該特別關注的是禱 告、紮實的聖經教導。領導方面應該針對重視權力分 配和遠景,才能有效的帶領教會前進。

在加拿大有哪些族裔教會處理「下一代的流失」比較妥 善(流失率較低)?

可以分享一些他們的成功元素嗎? 加拿大其中有德國裔的教會、意大利裔教會 (IPCC),還有荷蘭、芬蘭的教會也相對比較成功。 實況可以參考他們學者的書籍、研究,如Dr. David Ley 對德裔教會的研究。

對於華人教會處理「下一代的流失」的難題,你還有 甚麼其他的建議?

有幾方面需要特別注意,包括禱告、和需要透過大 使命提高各語言的會眾之間的合作。在尋覓領袖的時候 要特別注意處理轉折期的領袖。要特別注意英語領袖的 去留,「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特別注意會眾 在生命階段轉變的屬靈需要。最後就是要注意英語堂的 遠景,需要平衡教會的文化遺產和長遠目標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