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期 齊肩並進

王乃基

一般用詞有「携手並肩」、「並駕齊驅」、「齊頭並進」等,「齊肩並進」大概是創新的使用,它最能描繪兩文三語教會之啟動作業,健康教會在乎平衡互補和充份發展,兩文三語教會從啟蒙到成熟,是不能忽略齊肩並進的四方導向。

一、教牧與長執

自宗教改革以來,教會將聖言歸回信徒手裡,今日大家都能用自己語言來研讀聖經,宗教改革另外一個理想為信徒皆為祭司,還未能徹底實現在教會中,當信眾看見教牧與長執的稱呼,一般都認為是專職聖品人員與義務教會領袖的分別,更甚者在牧師以外,信徒皆為「平信徒」,怪不得有神學家如 Paul Stevens 和 Robert Banks 致力全民神學(theology of the whole people of God)1,為的是全民事奉無分聖俗,理念大家很清楚,卻未見普及在教會生態環境裡。

筆者曾負責一個大型座談會,是在最具歷史的金禧加西華人基督徒冬令會,參加者來自不同省份,可能上百間的教會,座談題目為「輪到誰當家」,當另一位講者與我的發表完畢,台下會眾用紙條提問時,有兩條具代表性的尖銳問題:「怎樣罷免不稱職又權力大的長執」及「如何開除又懶又惡的牧師」,可見普通民眾的心聲就此浮現,信徒皆為祭司應當從教會領導以身作則,教牧與長執是教會的關鍵所在,任何的教會體制都是指向健康的權力轉移2,無論牧者有怎樣崇高的聖職呼召,長執有何等成功的社會職級,雙方均需要謙卑自己,看見大家同是肩並肩的伙伴,正如陳喜謙牧師所言,教牧與執事好比雀鳥的雙翼3,那有一間教會可以單翼而飛,唯有教牧與長執在神的聖召下,既能自重又互相尊重,讓教會能展翅高飛。

二、獨大與中小

今日加國有四百間華人教會,大部份起家是粵語堂,這是移民歷史的進程,據加拿大統計局2011年的數據,母語操粵語者佔最多,一線大城如多倫多、溫哥華等,仍然粵語堂是大比數的會眾,到位的兩文三語教會應當朝向中型會眾的崛起,獨大的會眾等待從小漸長的會眾,美國教會平均的出席崇拜者是124,加拿大教會則為150人4,若言國語及英語堂亦能夠漸漸長成,豈不是三個百多人的會眾,如此齊肩並進乃使加國華人教會結合成為中大型教會,美國教會認為中型教會在100到299人必然衰落,既沒有小型教會的親切,又無大型教會的規模5,按牧養的角度來講,五六十人的會眾邁向百多人是可能的,因為最為容易達成到中型會眾,若兩文三語教會內放下獨大的文化,同心努力平起平坐的管治,各個語言堂均能並進成長,只要我們拒絕單單嚮往上千上萬人才是模範教會的目標。

三、多元與並駕

從廿六年前登陸加國牧場至今,深感華人華裔牧者均患上嚴重的「多元族裔敏感症」,總以為只有華人教會才有多元文化的挑戰,其實這是全北美教會的趨勢,就算美國行大溶爐政策,是有別於加拿大的多元文化路線,近廿多年的美國面對五千多萬的拉丁裔移民6,加上其他種族的移民,主流教會均不能抗拒發展多元的族裔,怪不得新約教授 Scot McKnight 指出,廿年後美國只有兩種的教會,要不是增長中的多元種族教會,就是衰弱中的單元教會7,如果主流教會也要因應社會人口轉移,使命以多元導向,好連接新的人群社區,華人教會豈可以固步自封走獨大的單元路向?

早在八、九十年代,教會領袖以為未來華人教會是在英語堂手裡,十多年前則倡導在乎國語堂的崛起,時至今日這些預言都未見踪影,我們是否應當看到神給華人華裔得天獨厚的兩文三語,不是只有困難與包袱,原來是混能的優勢,華人的移民身份本來就是混成的文化整合8,當國、粵及英語會眾容許各自精彩,又混成一個使命教會,這種齊肩並進式不是三頭馬車向不同方向,乃是並駕齊驅,如一個引擎的汽車卻有不同數目的汽缸,越增加語言堂及不同崇拜,就是整個教會的渦輪式引擎裝用增壓器,不是只有支出的壓力,而是有推動加盟的使命,明天的華人教會是在國、粵、英語堂齊肩並進的領導下,三倍混成的使命教會。

四、團隊與協作

教會必然走向團隊,只有不成長的教會在唱獨腳戲,團隊的建立決定了教會的未來,當不同的團隊漸漸成形,如何運作團隊就成為關鍵所在,正如 Robert Crosby 所言:若果你想這個世代跟隨你,你必須成為一個團隊運作的領袖(Teaming Leader)9,有團隊及以團隊運作是有所分別,教會是充滿著眾多的團隊,兩文三語教會就有更多元化各堂的團隊,但整個教會的體制及人脈是否有團隊運作的文化,這就構成協作力的出現。團隊運作領袖要漸漸見到教會有多元團隊的協作力,需要有五個實踐的要點10:

1. 團隊運作領袖發起不同的協作圈(刻意建立團隊之間的協作關係,甚至將傳統由上到下的行政主導,改觀為協作圈的互相搭配)。

2. 團隊運作領袖明白一個好的團隊不只是一組人而已(團隊成員需要關係的建構,不單為了事工的效率,也促成協作的效果)。

3. 團隊運作領袖持續地留意、溝通、並確保圈內的所有人所有事都保持聯繫(這是傳統領袖特別需要刻意加強,再有能力的領導也不能沒有同工,需要珍惜團隊共事的過程與互動關係)。

4. 團隊運作領袖明白並尊重一個有效率團隊的弔詭之處(團隊必然學習寬容,多元的團隊需要更大度包容彼此的不同,好使這些不同成為有價值的貢獻)。

5. 團隊領袖建立一個協作的文化(好的領導與制度促成團隊的運作,長久確保這些效果,就需要建構協作的文化,可以見到良好的傳承)。

家庭裡兩代的成長是從搭肩到並肩,成熟的一代培養未來的世代,再展現成長中的一代能與前輩們並肩而行,最後幾世代人都齊肩並進,豈不使教會大家庭在兩文三語的唱和聲裡,越加雄壯地來回應時代的呼聲,好讓福音可以承載不同的群體,建立在基督裡馬賽克式的身體見証。

(作者為亞省愛城福音堂主任牧師)

備註:
1. 史蒂文斯《解放平信徒》(基道出版社,2009)第1頁。

2. 楊牧谷《還我祭司的豐榮》(更新資源,1999)第2-13頁。
Robert E. Webber, The Younger Evangelicals: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World ( Baker Academic, 2002) Chapter nine.

3. 陳喜謙《為何教會不像樣》(證主,2008)第136頁。

4. Rebecca Barnes & Lindy Lowry, 7 Startling Facts: An up close look at Church Attendance in America (www.churchleaders.com, 2014)

5. David T Olson, The American Church in Crisis (Zondervan, 2008) p. 86-87.

6. James Long, America’s Rising Hispanic Church (Outreach Magazine March/April, 2014) pp. 56-60.

7. Scot McKnight, Directions: Diversity (Outreach Magazine, Jan/.Feb, 2015) p. 74. Sam Reimer, A Demographic Look at Evangelical Congregations (Church & Faith Trends, August 2010 /Volume 3/Issue 2) p. 5-6.

8. 陳國賁《漂流:華人移民的身份混成與文化整合》(中華書局,2012)

9. Robert Crosby, The Millennial Leader (Outreach Magazine,Sept/Oct., 2014), p. 76.

10.同上,第77-79頁。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