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期: 兩文三語

王乃基

當年在港牧會時,已風聞美加教會不同語言會眾的挑戰,這不 是口舌語言之爭而已,乃是文化差異、領導風格及決策模式的深層 問題,直到廿六年前被邀來加牧會,當時偶然還聽到一些教會在猶疑是否必須有單語 英文會眾,以為傳譯是可以促進雙方的互動,但時至今日,正常成長的華人教會無不 是最少兩文兩語。 

過去廿三年所服侍的教會愛城福音堂可算為早期開拓國語事工的粵語教會,原因 是本會位於加國第二線城市,歷年華人移民均落戶於一線大都會多倫多與溫哥華,東 西大城的香港移民事工方興未艾,愛城的新移民已開始回流香港及分流各大城市,省 立大學位於本城,當時大陸學者就是國語事工的硬種子,大能的福音吸引他們進入教 會,如此促成我們早過大城市教會的開步,於一九九六年開荒國語事工。 

十年前,大城市華人教會普遍還是兩文兩語,粵語事工漸見停滯與老齡化,國語 移民潮冒起至高峰期二零零六年前後,不少教會就進入兩文三語的狀況,因為很多教 會開拓國語事工,問題是兩文三語教會真的不是可以簡單說明和成就理想狀況。本來 華人教會能見兩文三語,實在理當雀躍,因為這是使命教會的本質,就如美國主流教 會若是使命性,就有可能不是單語英文(特別面對大量西班牙語人口),畢竟白人的 兩文兩語(英文及西班牙文)還未及兩文三語的複雜度,容讓以下拋磚引玉的討論, 提出最少有四個版本。 

一、山寨版

華人比較明白山寨版的含意,就是小本經營,不求質量,只求應付運作,因為有 不同語言的華人出現在教堂內,總要安頓他們,就如英語事工往往是一個托兒服 務到少年教育的需求,國語人既然來到教會,就給他們一副耳機,聽我們粵語近 音的「非常」普通話,用愛心搭橋還福音的債,不少兩文三語事工是長期在這種 開荒式或人流循環轉動的狀況,大概如此會眾是流連在三、五十人上下,並且是 多年這樣徘徊。 

二、簡易版

不少教會都熱心開拓成為兩文三語會眾,不單有團契、小組等事工,連崇拜也終 於獨立運作了,多年的勞苦耕耘總算有近百人的會眾,大家樂也融融,誰知仔細 了解,三堂事工仍掌權在單語領袖手上,往往均在粵語領袖的肩膊,真是肩負重 任,叫苦人人知而又難捨更難離,原來兩文三語教會需要走上三自路線,就是自 傳、自養及自治,除非邁向如此實踐,否則仍是在簡易方式而已。 

三、正貨版

三堂的人數當然有影響其運作,無論怎樣的比例,重點是還政於民,能使該語言 堂的人出任核心事工人物,尤其作決策的選立領袖,當然最佳由該語言者出任, 又能長期承擔建立事工,唯有如此三堂並進才是兩文三語的真正版,若各堂人數 不相伯仲,顯出無一語言堂是取決其他堂的影響,如此者兩文三語就算是走上正 軌,因為各自精彩,真有兩文三語的本色。 

四、精華版

開拓另一個語言會眾實在是使命教會的延展,粵語會眾為自己兒女設立英語事 工,但成長的英語堂當向主流社會作福音進軍,粵語堂對國語群體還福音的債, 有時會考驗真正的誠意,因為同用中文卻非一族人,當國語堂人頭湧湧又聲勢壯 大後,是否中港共融,能夠平起平坐來平分春色嗎?兩文三語堂會成長到三堂勢 均力敵,爭資源爭地方爭教牧時,是否有共同的教會願景及使命價值呢?若各自 均可以自立而不求他人,竟可以共融一屋簷下,又能出錢出人為貢獻全教會的領 導,如此教會就進入真正的使命教會,三堂互相依存,可以成就更大的使命承擔 力,這豈不是兩文三語的精華所在嗎? 

原來兩文三語不應當是偶發被逼面對而成,教會若有使命感,理當踏出自己的 語言、文化、族群的安樂窩,走入人潮來履行福音的使命,華人族群有特定的移民歷 史、浪潮與趨勢,若白人教會也做華人學生工作及移民服務,我們可以隔岸觀火嗎? 更何況粵語及國語的下一代,均成為英語會眾的未來,原來兩文三語是華人教會的獨 特場景與祝福,據加拿大華福聯區估計,現四百間華人教會已超過一半屬兩文三語, 祈盼未來華人教會有更多兩文三語的精華版,各會眾均超過百人甚至二百,如此才真 正奏效兩文三語的協承使命力。 

(作者為亞省愛城福音堂主任牧師)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