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期 教會中的三個成長個案

針對教會中下一代流失的情形,我們訪問了三位人士,請他們親述三種不同的經驗。

個案一

沒有流失的信徒

採訪:周頌詩

Bryan今年十七歲,在安省約克區的一所英語教會聚會。

他小時候對教會的印象就是「有趣」,因為在那裡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耍,而崇拜和主日學都很有趣味。到了少年時期,他參與了青年團契的事奉,一來為興趣,二來因為他們植堂需要人手。如要他形容小時候的信仰,他會說主要是基於「父母和朋友都一起去,那我也去」。但人漸漸成長,聖靈藉著身邊的人向他作工,令他明白自身的罪,需要主耶穌的拯救;他稱那經歷為他「真正」的確信。

他的父母一直在信仰的路上支持他。此外,母會主日學的大學生導師們,也成了他的朋友和模範。在新堂,他領悟到團契弟兄姊妹互相建立和信賴的重要性;他的典範就是一眾建基於聖經教導又致力奉行的弟兄姊妹。

他也曾有懷疑過自己在信仰上的抉擇:一個全能又完美的神,怎會將自己的兒子掛在木頭上,為一群朽壞又無可救藥的罪人死?這真是太不合邏輯了!這個概念對他實在是很難理解,但舊約中何西阿和歌篾的故事,提醒了他神的恩典夠我們用,祂的能力在我們的軟弱上顯得完全。「神對我的信實和追尋,令我可繼續抓緊信仰。」現今在世界上充斥着挑戰信仰的信息,但卻沒有使他懷疑聖經的教導。他認為面對這些信息,最好的應付方法便是從聖經中尋找答案。

對離開了信仰的朋友,他會待他們既如主內的弟兄姊妹,又如未信的人。他會不斷為他們祈禱,希望聖靈會喚醒他們的心;他亦會提醒他們,耶穌才是唯一的出路、真理和生命。

個案二

流失了的信徒

採訪:黄樹楷

從懂事開始,N先生已有上教會了。他的父母並非信徒,但他的一位住在渥太華的親戚,每二、三個月就會來多倫多探望他一家,而她來的時候總會帶他上教會,這樣一直維持到十二、三歲。後來那親戚漸漸少來了,他也就停止上教會了。對於他的離去,教會也沒有多少人跟進。當問到那時對教會的印象,N先生坦言,印象並不深刻。

然而,神並沒有離棄他:當他讀第十二班那一年,神藉著他的同學,再一次把他帶進教會。當他再走進那間教會之時,自問為何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呢?細細回想,才認得那正是兒時所去的教會。那時他上英文的中學生團契,在團契中,也認識了不少新朋友,團契生活和主日崇拜都頗算穩定。

這一次的重返教會,再不像兒時那樣糊里糊塗的,是認真的去尋求,當中學了很多基督教的道理,並且認真思考。也是從那時開始,他篤信世間是真的有一位神。他也在他尋找大學的過程中,深深經歷神。話說在報考大學期間,已經得到好幾間大學錄取,正躊踷去哪一間之際,在一個崇拜之後的午餐中,他跟多人聊天,無論是同輩的,叔叔嬸嬸輩的,聊什麼話題,總會帶到某一間大學上,他就深信這是神的帶領;這次的經歷亦是他經歷神最深的一次。

可是不久,問題就出現了。團契裏有幾位團友發現自己有異於常人的性取向。對於這問題,團契的導師作了適當的教導。教會的牧師也教導要愛好人和罪人,但教會少不免有人講一套,做一套,對這些團友指指點點。過了不久,這些團友也離開了。雖然對某些人與事失望,他還是決定留下來,而令他在後期灰心失意的教會生活之中仍待下去的,是因為他還有一班能在他疑惑時與他一起討論、探索問題的團友和導師。

可惜的是上了中文的大學團契之後,他也開始上中文的主日崇拜;而中文牧師的教導多與他的看法不同,他卻不敢提出問題,因為覺得平信徒應該服從牧師的教導。就這樣,他有很多問題積聚在心中,得不到解答。再加上他在大學選了一科關於古代近東文化與新舊約聖經關係的課程,引發了他對聖經不少的疑惑,即使曾求教於導師,也得不到讓他滿意的答案。

就這樣,這些問題也同樣日日在心中煎熬,他對返教會的熱情就失落了。雖然團友們和導師也有致電問候,並且邀請他繼續返教會,他也有時去了,但最後還是停止了。

他也曾嘗試去另ㄧ間教會尋求答案,問題仍未得到解答。完全停止了教會生活後,他說內心感到釋放,也忘記了那些得不到解答的問題。

N先生離開教會至今已有八年多了。對於沒有信仰的生活,他說與之前沒有太大的分別,當問到他現在對教會,或甚至其他宗教的看法時,他認為導人向善的,就是好宗教。

問他會不會再返教會?他說未來的事沒有人知道,可能有一天有些事情發生了,會導致他重入教會之門 。

個案三

失而復得的信徒

採訪:李浩基

問起他最初參加教會時的情形,Jay回憶說:移民到多倫多後,新環境的不適應及不愉快的校園生活令他感到失望。Jay感恩神在這時候為他帶來了一位影響他生命與信仰的人物——他的表兄。當時表兄見他經常悶悶不樂,便不時找他出來聊天,讓他可以釋放心中的壓力與鬱悶。後來他發現原本跟自己一樣沒有信仰的表兄已經參加了教會團契一段日子,Jay出於好奇,於是不理會父親可能反對或不悅,鼓起勇氣求表兄帶他返團契。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同時叫表兄教他作了生命中的第一次禱告,求神打開他的心,讓他感受神的愛和存在。

往後幾年的團契生活,Jay不知不覺間變得較以前開朗和自信,亦認識了一班很好、很值得信賴的弟兄姊妹,日子過得相當愉快。當時與中英文堂兩位牧者的關係,他形容感覺亦師亦友,尤其是中文堂的那位牧師,更加有點他理想中父親的影子,因為想不到一個接近中年的牧師,也可以如此不介意輩份高低地跟年青人打成一片,叫Jay打從心底裡尊敬他。也是這位中文堂牧師的一次學生福音營講道,讓他在十一班的暑假時感到聖靈的呼召而決志信主。

然而,他的信仰生活很快因着升讀大學的環境轉變而急遽倒退。他坦言問題的核心是自己性格愛與人比較;而比較的對象,正正就是帶他返團契認識主的表兄!表兄各方面的成績一向很優異,父親自少總愛拿Jay跟表兄比較,潛移默化地便在Jay的意識中產生了要跟表兄等同的想法。於是在選讀大學主修時,他選擇與表兄一樣的大學及科目。然而他真的沒想到大學第二年過了一半已支持不下去,無奈下只好決定轉換主修科目。當時心情真的差到無法形容,又沒有人能夠傾訴,也不敢跟人提起,而且所讀大學是在大多倫多地區以外的城鎮,自己遠在多倫多的教會及團契跟本無法給予支援。 最令他難受的是父親沒有體諒自己,無論如何耐心解釋,父親總是表現得很介懷,每次電話對話總落得父子二人無言地冷戰收場。Jay表示,那時的壓力和無助感,令他開始出現自責和自卑,並同時質問神為何不聽他的禱告,幫他解開父子二人的心結?

這件不愉快事件後,他更決定放棄信徒每日該做的── 讀經、靈修、祈禱,選擇做個向神發脾氣的小孩,而為了減低心中的不快及來自父子關係的緊張壓力,不該做的他卻做了,如經常跟幾個同學通宵醉酒,作小額金錢的麻雀賭博等。這樣子的生活一直維持到差不多完成大學為止。

在差不多畢業的時候,神要介入了。臨近畢業,有一次跟那位感情要好的中文堂牧師碰面。在談到自己的近況時,他只好支吾以對,牧師當然看出Jay有問題發生了,他記得當時心裡在盤算著到底該如何面對牧師的疑惑,本想再次逃避,但有一想法卻突然出現:「你避夠了嗎?你還想拖拖拉拉嗎?」他現在稱那個想法為神的訓話。結果是他開口將幾年來的情形告知牧師,這就有如把一口烏氣吐出來,心情舒暢了。牧師為他祈禱,然後提醒他好好想一想神一路上的恩典。Jay細心思考,明白到原來幾年來的問題完全是自已的錯;想到神在他放棄時,仍然不離不棄地保守自己,為此他感到相當歉疚。在牧師的輔助下,Jay表示也需接近一年才能逐漸放下那份歉疚和背棄神的陰影返回教會,恢復原本的信徒生活,但與父親的關係卻仍有待進一步改善。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