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期 閱讀《人際衝突與靈命塑造》

趙敏能

陳校慈牧師在《人際衝突與靈命塑造》(香港:基道,一九九九)中分享了一些處理衝突的技巧。他告訴我們在衝突發生之前,其實往往有方法去避免;而在衝突中,其實也總可以找到出路去面對。他也坦誠地講述一些衝突中被傷害及傷害別人的經歷,讓我們從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面對人際衝突時也曾無可避免地受到創傷。

這書分為三部份:(一)解決人際衝突的基礎,(二)解決衝突的步驟,(三)解決衝突的人選。
有些衝突是可以避免的。但要避免這些衝突並非是一朝一夕便可行的事,當然人亦要願意及努力去作改變。

作者介紹五種衝突性格的形態。分別為鬥爭型、屈就型、逃避型、妥協型及伙伴型。首先,可以通過一些測驗去找出自己的形態。與不同形態的人合作可以產生出正反的不同果效。要留意五種衝突形態中有三種是惡劣的形態(鬥爭型、屈就型、逃避型)。如發現自己是其中一種惡劣的形態,其實是有方法去改變自己成為善的型態。

另外,提升自己「心窗」的結構也可以幫助人去面對自己的陰暗面,從自覺中去改進,特別當面對衝突時,更懂得去反省。「心窗」包括四個領域:自知及他人也知的公開的事;自知而他人不知的掩飾的事;自己不知但他人知的盲點;自己不知及他人也不知的隱藏的事。若果一個人大部份的事都是掩飾、盲點、或隱藏的,一旦有人觸碰到他的陰暗處,便會帶來他的反擊及逃避。相反地,當一個人大部份的事都是公開的,這人會因認識自己的弱點而較易去悔改。

有關教會紀律方面:對於有過犯的肢體,應先個別私下指正,然後找其他人與他接觸,最後才是交給教會。不過作者觀察到很多時欠缺了第一、二個步驟,便直接交給教會。而當肢體發出驕傲的表現時,要看清這驕傲的程度:若是從同輩的藐視升級到長輩的藐視,便應作出公開的教導,不要等到對神有藐視才作出指正。

作者又特別糾正一些對衝突的觀念:

「[引述另一作者]我們習以為常的處理衝突的方式是錯誤的:我們常用解決問題(problem)的方式來處理衝突(conflict)的方式。我們常以為用理性的分析、討論和爭辯就可以解決衝突。」(p.72)

「衝突不是意見分歧的問題,而是心靈受創的問題;衝突不是外面的問題,卻是內心的問題。衝突解決的竅門不是立即抓著對方談,而是先讓自己暫停、鬆弛和休息。」(p.83)

有關調解者方面:一個調解者其實是一個被信任的人。當他自己越信任其他人,他越會被人信任。還有,對於想作調解者的人要反問自己是否得到雙方的同意作調解者?對於雙方的衝突模式是否了解?能否辨別問題與衝突的分別?是否願意花出數十小時在調解上?調解者自己是否貼近神?

全書也是圍繞著處理衝突的議題,似乎很少提及書名中的「靈命塑造」;但其實在每一個處理衝突的環節中,箇中人的屬靈生命的狀況正正是互相影響。假如一個人常常帶著『愛就是常以為虧欠』的心態對待其他人,這人不單會是懂得處理衝突的人,更有機會成為一個合資格的調解者。

信徒在教會生活中總是想萬事以和為貴,但有時衝突是在所難免的。這書鼓勵我們不應帶著逃避的心態面對衝突,同時應更多去認識如何去處理衝突,了解衝突的本質及解決的方法。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