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期 鑑前車、補羊牢(一)

馬英傑

加拿大華人教會的發展與加國移民政策有直接關係,因為有華人移民才有華人教會。從宏觀看,加國華人移民史大概可以分三時期:

(一)勞工時期 (1788–1947)
最早可追溯到1788年,有數十個華工來到卑斯省 (B.C.) 的船廠工作,日後大批華人從加州及中國來尋金及受僱建造加拿大的CP鐵路。早年加拿大政府歧視華人,引進人頭稅及排華法案。從1885年到1947年,加拿大華人社區幾乎是一個男人的社區 (bachelor society),直到1947年取消排華政策,1971年推行多元文化,華人才不再被歧視。其間有四個宗派派出宣教士在B.C.省向華人宣教,建立教會不多,教會被華人接納,成了社區中心。可惜真理基礎薄弱,發展緩慢。

(二)留學生時期 (1960–1989)
六、七、八十年代,以香港人為主的大量青年從東南亞到加拿大留學,在校園組織CCF (中國學生基督徒團契)。神在七十年代初興起AFC (使者協會) 幫助CCF。CCF成為華人教會在校園的福音伙伴,對華人教會的增長有很大的貢獻。

(三)移民時期 (1984–現在)
由六十年代香港左派暴動開始,掀起了第一個移民潮;與此同時,香港大批青年到加拿大留學。73年加拿大特赦非法居留者,所有當時的留學生也成了永久居民,並申請父母、兄弟姊妹移民加國。84年香港定於97年回歸祖國,加上89年六四事件,香港移民在89至97年間每年超過三萬人。

97年後,香港移民漸停止,由中國來的移民取而代之。加國華人教會隨著華人移民潮人數自動增加,甚至有香港的宗派也在加國植堂,教會數目大增,以粵語為主。97年後,中國移民日增,許多粵語教會增設國語事工,向新移民傳福音。目前,大多數華人教會都是兩文三語的教會,全加華人教會超過400間,華人人口超過130萬。

加國華人教會的發展是緊隨著移民的步伐,在過去的40年,增長快速,留學生對教會發展貢獻很大,他們是專業人士,對真理有追求的心,不少成為今日教會的領袖。加國華人教會是移民教會,裏面有來自原居地不同宗派的信徒,加上兩文三語的要求、教牧領導困難、自由/個人主義泛濫、領導層老化、不容易找接班人,使加國華人教會面對很大的挑戰,簡述如下:

(一)教會第二代流失
加國華人教會過去太注重移民事工,第二代 (華裔) 流失嚴重,超過75%。教會若不醒覺,會出現脫代問題,後繼無人。第二代華裔在華人教會沒有歸屬感,英文堂與中文堂 (父兄輩)存在不同程度的張力,他們在語言、文化、年齡、領導風格上迥然不同。許多華裔雖然可以用中文溝通,但不能寫讀中文,外面是中國人,內裡是西人(笑稱為「香蕉」)。華人教會普遍缺乏英語教牧同工,有的只能借用其他族裔的教牧,結果中文堂與英語堂的文化隔閡更深。這問題雖已經存在卅多年,一直沒有突破。華人教會必須重新評估,兩文三語教會的前面路向,謙卑地了解英語事工的獨特,尊重、放心及放手,讓他們自己起來承擔。(代續)

(作者為華福加拿大聯區總幹事)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