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期 神學生對神學教育的期望

採訪:趙敏能

陳暉鴻先生現於安省天道神學院就讀華人教牧事工的碩士課程。起初選擇入讀這課程,是因為它包涵了在北美華人教會中講道、建堂、傳福音、崇拜及禮儀等廣闊的學習內容。

在未讀神學之前,他期望神學院是一個充滿教師及學生彼此相愛、包容、互相代禱的地方。理想的神學教育,應在知識上及靈命上同時成長、人際關係得建立、增強社會觸角。教師應帶著朋友般的導師角色,與學生建立關係。

在他的經驗裏,神學院的知識充足,有社會觸角,也明白教會要在社區中發展,但培育學生靈命成長方面可能不太足夠。尤其在同學之間,比較少討論、分享屬靈的事;而人際關係方面,不知是不是華人圈子在這方面比較薄弱,可能到畢業時也不太互相認識。

從他觀察中,在神學院上課時,老師一方面在教導,另一方面華人學生比較少去分享及溝通,可能和面對功課壓力有關,建立關係比較困難。神學院是一個沒有任何利益衝突的地方,如果連在神學院也未能實踐相交,畢業後可能更難。

不過,天道神學院與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剛合辦的一個課程,比較多一點在關係上的建立。同學們每星期一起敬拜、查經及分享,甚至會一起做功課。

現時的新移民大多數來自中國,說國語為主。所以也有用國語授課的神學課程。但現時就讀華人教牧事工課程的,也有下一代的土生及西方學生,他們在華人教會中服侍。國語的課程有不同的牧養路向,可能對服侍英語群體的神學生帶來一點不便。

他在神學畢業後,打算參與宣教事工。這是讀神學以先所定的計劃,現時也沒有改變。他認為神學課程不但裝備了他準備到宣教工場,也幫助了他擴闊了在宣教及牧養上的路。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