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 發掦信仰對話精神

總編評筆
陳孟賢教授

    本年一月開始,我再在香港《基督教週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寫專欄,欄名叫『情理互動』。這個專欄的特色,是我和許立中弟兄(前任香港突破雜誌總編輯)輪流執筆,譬如今個星期我寫一篇文章,下星期便由立中兄回應,可以贊成或反對我的意見,或再引發新話題,然後再下一個星期,由我回應立中兄對我的回應,如此循環不息,彼此在信仰和人生體會上延綿不斷地對話。    

這個專欄,其實是我和立中兄的再續前緣。十五年前,我未移民加拿大仍居香港的時候,在香港《時代論壇週報》便跟立中兄用過同樣形式,寫了兩年一個專欄『對話人生』,後來還結集成書,書名亦叫《對話人生》。去年底,我倆考慮將《對話人生》再版,想到我們今日已經身處東西兩地(立中兄依然在香港),如果能夠在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下,再寫一個輪流執筆、信仰對話的專欄,然後將十五年後、東西異地的對話加在《對話人生》的再版裏,將會是一件既有趣又有啟發性的事。這個構思仍在腦海中,竟然有一天(相信是神奇妙的感動),我收到香港《基督教週報》的電郵,邀請我寫專欄,我順水推舟,提議也邀請立中兄與我一起寫這個信仰對話的專欄,延續十五年前的緣份,事就這樣成了。    

歷來我都認為華人教會需要發揚信仰對話精神,所以十五年前我提出了『對話人生』這個專欄形式。為甚麼應該發揚信仰對話的情操呢?大概可以從傳福音和建立信徒兩方面來說。    

在廿一世紀後現代文化裏傳福音,極需要有信仰對話的裝備。後現代文化的其中一個特徵,是多元化的世界觀。以前的世界,尊重權威,接受少選擇的生活,認同單一共識、理性貫徹的道理。如今後現代世界,標榜多角度的思維,基督徒在其中傳福音,有對話的氣質(即立場堅定、態度溫和、言論誠摯、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更為有效,這正是保羅『向甚麼樣的人就作甚麼樣的人……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參林前九:22~23)的心境。    

栽培信徒方面,對話精神也很重要。在廿一世紀高壓力、高速度的知識型新世界裏,認真的信徒其實面對不少信仰掙扎。上一代『一言堂教訓』的牧養模式很多時候已經不再有效。當信徒尖銳地提出信仰掙扎的時候(諸如本期開始本刊『牧心信箱』專欄裏蒐集的信仰掙扎問題),就有點似庇哩亞人『查考《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的求真態度(參徒十七:11),教牧長執其實無須視他們為反叛,他們往往只是要求一種對話式的牧養而已。    

當然,對話精神不是『愚拙無學問的辯論』(提後二:23),不是爭強好勝的虛妄辯駁,卻必須以謙遜的態度,在對話過程中隨時準備讓別人指出自己的盲點,並從中得到啟迪。在對話過程中,也不要太介意被誤解,因為這也是很可能發生的。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