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期 加拿大出產的宣教士 ──訪問沈南雁姊妹的宣教心路

採訪:傅潔明

要決定踏上宣教之路並不容易,要考慮各項客觀因素之外,更要有心理準備,絕不是一時三刻可以作的決定,正如Pearl(沈南雁)的預備過程,就始於十多年前。她說:『當時在香港當上護士,一直都想以自己的專業在發展中國家幫忙,但當時還未信主,只覺得是義務性質;及至於八九年信主之後,才知道原來那是「宣教」。

我的工場位於波斯尼亞。未委身作宣教士之前,對宣教士的印象是一份很勞苦的差事:工作時間長,而且要比一般信徒需要更大的毅力,需要更多的犧牲,同時要適應飲食文化及當地生活等。波斯尼亞的文化背景及價值觀與自己的信念很不同;他們對承諾不重視,他們可以在沒有告訴你的情況下爽約;當地人做事沒有計劃、沒有責任感,因此當地離婚率甚高;就算是巴士,車也可以不按時間表出現。在這些環境下,需要很大的忍耐。

初到波斯尼亞的時候,只計劃向當地人傳福音,到達後才發覺當地也有為數不少的中國人,大部份來自溫州,多是商人,自己開店舖。當地沒有其他華人傳教士,於是便改變策略,誰人在我的門外叩門,我便服侍誰。當然,過程相當辛苦。

於波斯尼亞已是第二個年頭,第一年是適應期,於我來說語言是最大的阻礙。在當地一間教會服侍,專責栽培。那裏的教牧制度很特別,以信主年日長短來決定。他們對於宣教士的理解是:「富有的北美基督徒帶著很多資源或金錢投資在當地的教會。」

一切都比想像中困難。先要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又沒有屬靈的朋友,感覺孤單。雖然,那裏都有差會的隊員,但來自不同國家,或多或少也有自己的民族主義,而且與當地人很難建立信任,可是對人的失望令我學習對神更加信靠。不過很欣慰在宣教事奉中,有在加拿大母會的支持,及教會弟兄姊妹的關心,在禱告或實際上大大的幫助;若有緊急的情況,更會有牧師從中協調。

至於果效方面,只要求做好本份,期望可以做到長久、有質素、有影響力。傳福音在任何地方也有困難,宣教士的生命及生活是要讓人看見基督徒的價值觀。一般人會問,若長時間不見成效,為何仍要留在那裏?那絕對構成一股壓力,若是沒有神的呼召,實在支持不到。另外的壓力是來自自己,時常會反省為何自己不懂得那樣去講?反應不夠快,思路不夠敏捷。

最令我感鼓舞的是親自經歷神。記得有位回教徒朋友,不知甚麼原因突然由頭至腳不能活動,整整三年,連說話也有困難。但她允許我定期探望她,每一次我也為她懇切祈禱,數個月後,她慢慢地痊癒,我相信是神醫治的大能。

在宣教事奉中,當然會有資源缺乏的時候,初到波斯尼亞,只有兩個匣子,幾本《聖經》。到了第二年,到匈牙利受訓,認識了當地的牧師,從那裏收到《號角月刊》,另外在維也納也認識一些姊妹,非常幫忙我。而自己的加拿大母會也在第二年派了短宣隊到波斯尼亞,帶來一些書籍、單張、結他、光碟、最重要的是電飯煲哩!

雖然,好像是很多辛苦的經歷,但我深信當地的事工剛剛才開始。要學習在逆境中生活,處理情緒之後,便要繼續,不可停留。自己也需要不斷學習,作為宣教士,要知道所作的是為神,神每天在看,要常將焦點對準,更要不斷追求、敬畏神、看重靈修生活。我相信神的呼召,更願意以此一生來事奉祂!』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