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期 小型教會教牧長執座談會

本刊活動:小型教會教牧長執座談會

日期:二○○六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五)

地點:加拿大建道中心

出席:秦毅強牧師 (証道浸信會以勒堂主任牧師,以下簡稱『秦』)

黃曉軍牧師 (基督教宣聖會主恩堂主任牧師,以下簡稱『黃』)

湯潤生先生 (萬民華人循理會執事,以下簡稱『湯』)

記錄、整理:傅潔明 (本刊助理編輯,以下簡稱『加』)

加:為甚麼加拿大不少華人教會都屬於小型教會?甚麼原因導致小型教會成為一個普遍現象?會不會有不同類型的小型教會(例如大城市裡的小型教會,跟小城鎮的小型教會分別可能很大) ﹖

黃:自己曾於小鎮讀書,大城市小教會與小城鎮小教會當然有所不同,形成的結構已經很不同;而自己牧養的教會則約於十年前開始,記得當時只有六、七位會眾。

湯:小型教會的形成背負著很多歷史因素,如移民的聚居點﹑華人居住的地區分散,如士嘉堡東區,沒有太多的華人聚居,或是資金短缺,也成為教會的限制。

秦:形成原因比較特殊,其實西人教會也面對著一樣的問題,如濃烈的文化背景(如潮州人)、時間性的因素(好像移民潮)、或是因為海外留學生的離去而導至人才流失等。而小鎮的小型教會則流動性強,有些更有老化的跡象。

加:教會有沒有理想的人數/規模(Optimal Size) ﹖

湯:這是個結構性的問題,沒有特定的答案,依據教會的定位而決定。

黃:從牧養的角度看,教會最緊要是羊有牧人。

秦:神使用一個燈台,祂 定會預備理想及合適的群體大小,然後再安排有恩賜的弟兄姊妹事奉。在時間上,神當然是主導,我們需要學習順服神的帶領,靜候祂的供應及預備。

加:除了從人數的角度看教會情況之外,教會的理想質素應該有那些內涵?如何驗證?

黃:教會整體應該學習欣賞牧者,各人應懷著廣闊的胸襟,擁有一起自由奔放的視野。

湯:無論教會人數多少,不要有自滿心態,取得共同的存在意識。

黃:教會內每一位都應該有健康的自我形像,尤以人數較少的教會更需要,俗語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若覺得人數多才見到基督,那是危險的心態。

秦:要以榮神益人為藍本,心態要平衡、健康,這與弟兄姊妹的成熟程度有莫大關係,好像信徒對神的心態、對神的愛、對神尊榮的敬畏,及願意為神付出的心。

加:相對大型教會,小型教會有那些獨特的強處與弱點?小型教會的會友會否反而更加對教會有歸屬感和支持?

湯:小型教會的優點是靈活、反應快,因為沒有管理層級要通過,較容易看到個別會友的需要。不過,弱點是缺乏資源,好像主日學,就未能就不同弟兄姊妹的程度而開班。

黃:家的感覺很強烈,弟兄姊妹均有很重的歸屬感。弱點是恩賜不齊全。

秦:較弱的地方是人手資源不足,例如未能有短宣隊等,偶爾也會有些遺憾感,覺得力有不逮,與理想不符。不過,小型教會亦有其獨特性,群體的組合會產生不同的感覺。

加:為甚麼大部份小型教會不能增長?內在因素為主?或外在環境因素為主要阻力?

黃:小型教會在觸及個人生命方面可以比較深入,而且當面對生命衝擊的時候,也能提供更多的支持,能夠做到互相鼓勵、扶持。當然,資源是明顯的外在環境因素阻礙增長。

秦:除此之外,內在的原因也與群體的組合有關。若該群體主要是服侍基層的弟兄姊妹,例如餐館業人士,在人數上就很難會有明顯的增長。

湯:或是因為語言的問題,如南方與北方的國語已經有分別,還有其他地方語言,如上海話、潮州話等,也會成為障礙。

加:小型教會在運作上有甚麼困難?例如資源缺乏方面,會帶來小型教會在運作上有甚麼困難?

黃:因為人數較少的緣故,運作上比較靈活,對於某些事工,若是人數不足的話,便延遲進行,會因應環境而作出調整。

秦:在運作上是越來越困難,因為物價高漲,在籌辦活動或是租金上的負擔越感吃力。

湯:所以,很多時小型教會也得要學習等候,不可急進。

加:小型教會在團契、主日學、領袖訓練等等會否有一些特殊的困難?

黃:困難確是遇到不少,例如人數雖少,但興趣或需要卻是多樣化。

湯:牧者的帶領非常重要,若沒有牧者或成熟信徒不足,便容易失去方向,所以牧師及長執的配搭很重要。

秦:我同意牧者的角色很重要,能否幫助信徒發揮恩賜呢?首要是牧者需要學習知足、感恩,對神的供應常存信心,不要自卑。

黃:另外,若是平信徒中有一、兩位特別出色的話,會對其他會友做成壓力。所以,牧者要有慧眼,察看及平衡弟兄姊妹的恩賜。

秦:再者,現今的社會不停地變,所以,不論是牧者或信徒,也要因應環境而在心態上作出相應的改變。

黃:所以,在事工籌辦、領袖訓練等項目上,我們可能要對成功教會的定義重新定位。

加:小型教會能夠如何尋求其他大型教會、或機構、或聯會的支援?

黃:機構不時提供的訓練確是幫助不少,例如敬拜小組、或樂隊的訓練等。另外,本教會也曾與另一教會合作籌辦佈道會,大家一起分擔費用,兩堂會友合共八十人,但當晚出席的人數約有三百人,實在是神的工作。

湯:而且在合作方面,大家要摒除宗派的成見,有廣闊的胸襟,方能成事。

黃:除此以外,在尋求協助的過程中,大型教會及小型教會要學習互相尊重。

秦:不過,普遍坊間提供的課程及訓練,內容及資源均是來自大型教會或是神學院,理論性及學術性較重;至於針對小型教會需要的則較少。本人其實很欣賞大型教會的幫助,可是,有些時候,因為他們不明白及未能透徹了解小型教會的獨特需要,變得有心無力。

黃:話雖如此,但本教會也曾經歷過ACM主動致電協助,對教會及信徒很大鼓勵。

湯:有時候可能是小型教會不自覺的自卑感,不敢去請求別人幫助,擔心會被拒絕。

加:加拿大小型教會未來可以有甚麼發展策略?(例如:有人提出小型教會的牧者到大型教會交流、觀摩事奉心得;有人提議小型教會之間可以合併,互補資源不足;或者退休教牧更多幫助小型教會的發展)

秦:其實大型或小型教會各有自存的重要性,而各教會的事工發展方向也不同,需要學習互相欣賞及鼓勵。

湯:大型教會可以派家庭融入小型教會中,參與聚會一段時間,分享生命;這樣,成效可能會顯著些,我相信這對一些聯會式的小型教會是可行的。

黃:小型教會要求的只是回家的感覺,真誠相待。至於一些來自聯會的教會,除了提供資源協助之外,我相信也有監察作用,鼓勵小型教會加強自律性、善用資源。

加:如何解決偏遠地區小型教會長期缺乏牧者的問題?

秦:或許神學院、大型教會可以設立一些基金,給予小型教會定期訓練。

黃:在學習方面,可以加強生命交流的重要性,不單只是看重事工的建立,而是多舉行一些與生命接連的訓練,以聖經教導作鼓勵,學習欣賞及發掘小型教會的優點及獨特性。

湯:若是有老牧師退休的話,可以嘗試以短期形式到小型教會,幫助建立一些系統性的架構及資源運用,與小型教會分享經驗,相信也大有幫助。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