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拋開怨仇忌恨

總編評筆
陳孟賢教授

        多年前,聽過一位朋友這樣說(至今仍然印象深刻):『人其實很脆弱,別人對自己不好的時候,自然反應,自己也會一樣惡待對方。』在華人教會界,這位朋友普遍被認為是很有學問和見識的。他這句感言,簡單直接、樸實不華,卻是人情練達、世事洞明的說話,道盡了紅塵世界凡夫俗子的行為真相、人性困局。

        在電影《笑傲江湖》裡,任我行對意圖『退出江湖』的令狐沖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就是江湖。你怎樣能夠退出江湖?!』誠然,不少人的一生,就是兜兜轉轉在恩怨情仇的綑鎖裡。教會領袖,也不一定例外。
恩情本來是好事,若變成綑鎖,便是人情債的問題。至於怨仇,殺傷力便更大。

        人與人之間,究竟是如何結怨的呢?其中一個很普遍的原因,乃『憎人富貴厭人窮』。意思是:對比較自己弱的人,便侮慢輕視;對比較自己強的人,則爭競、嫉妒、反叛。難怪保羅在他的書信裡,多次指出『爭競嫉妒』是教會不和的其中一個主因(例如林前三:3,林後十二:20)。而在耶穌面前,最資深的門徒領袖,也一樣爭競『誰為大』(太二十:20~24)。

        我認識一位弟兄,在原居地有很深廣的事奉,移民後,卻無原無故地被一位同道排斥,甚至他嘗試主動和解,在那位同道主持聖餐之後,主動跟那同道握手問安,對方亦拒絕將手伸出。後來另一位同工告訴他,他之所以被排拒,是因為那同道顧忌他,視他為事工上的競爭者。從此之後,他為那位同道禱告,亦求神給他機會向那同道表明沒有威脅其事奉領域之心。終於有一次,他被邀請參加一家福音機構的事工,他卻想到那同道可能比自己更適合參予,便主動給那同道電話,說願意推薦對方承接該項事工。自此以後,那同道對待他的態度,果然有所改善。

        按照老我人性自我中心的傾向,人是很難逃得出『結仇結怨、嫌隙、對立、互相封殺、隔絕』的惡性循環。但在與基督同死同活的靈性生命裡,教會領袖們彼此拋開怨仇忌恨,卻又只是在乎一念之間。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