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期 英語同工看《聆聽心聲》

訪問:黃達仁

作為對於下一代信徒流失的研究,《聆聽心聲》報告尤其受到服侍英語信徒的教牧、領袖們所關注。固此,我們訪問了大多市英語華人同工團契(English-Speaking Chinese Ministerial Fellowship, ESCM)的黃腓力牧師博士(Rev. Dr. Daniel Wong)和羅鍾愛娜(Marilyn Law)姊妹,邀請他們討論對這報告的意見。黃腓力牧師博士為ESCM顧問,及天道神學院教授。羅鍾愛娜姊妹為ESCM執委會成員,在教會內外從事青少年工作多年。

1)對於你所牧養的英語群體,你認為他們「失血」的情況嚴重嗎?

黃: 我曾經有四年的時間出任顧問並且擔任英語牧者的工作;我牧養的群體中,年輕父母的比例一直在增加。流失情況的可以分為兩種,一部分轉到去其他的教會,另一部分則完全離開信仰。我認為我們的情況跟其他的族裔、文化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雖然很難去估計,不過我認為在我接觸的群體中,完全離開信仰的比例在所有的流失中約佔百分之十到十五,應該不算很嚴重。我接觸中的會眾以粵語的第二代佔大多數。我認為當中最大的挑戰是培育下一代和建立年輕領袖。

羅: 我過去牧養的群體大多數是年輕父母;教導的群體則以年輕人居多。我觀察到的流失大多數亦是轉到去其他的教會,一部分去了跨族裔的教會。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危機。我們須要把英語事工做得更好。其中的問題是英語群體中缺乏鮮明的榜樣,他們需要更多可以與他們建立關係的榜樣,單靠牧者、領袖根本不足夠。這些榜樣不單只可以給他們歸屬感,更能夠去提供關懷、教導、分享。有不少與我一起成長的年輕人已經離開了教會。慶幸的是有一部份在成年、結婚後有回歸教會的現象。

2)你用甚麼的進路去閱讀《聆聽心聲》報告?報告中有沒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失血」的問題或建議有甚麼新的得著?

黃: 我在英文教牧領袖裡面成立了一個團隊一起去閱讀這份報告。我們當中亦包括年輕人。我們一起仔細地研討這份報告的內容,能夠彼此補足,互相去討論、豐富大家的學習。我本人並沒有甚麼驚天動地的新發現,不過能夠透過和第二代直接對話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回應,相當有價值。我希望透過這份報告,能夠聽到更多下一代的心聲。

羅: 有時候即使只是複述已知道的情況也不無意義:被別人重視、聆聽是一件非常療癒的事情。我們固然需要聆聽第二代的聲音,同樣第二代都需要聆聽教會牧者、領袖的聲音。

3)報告中的十項分析之中,有沒有兩到三項你特別認同?可否分享一些觀察到的實例?

黃: 我認為「友師經歷」是首先要關注的,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正式的有主日學老師、團契導師等,非正式的可以單單是一位年輕人向文化背景相若的前輩學習、互相分享。正式師徒關係的配對、安排並不容易,也同時有它的優、缺點。我認為可以先由一些輕鬆的聚會開始,讓年輕人與前輩有更多接觸,師徒關係就能夠自然地慢慢產生出來。我們亦需要留意逆向的師徒關係,前輩亦能夠從年輕人身上學習到不同的東西,例如新科技。這種互相學習可以彼此確認大家的屬靈經驗,建立更深的關係。另外我認為建立跨文化的團體非常重要。我們在互相支援、學習、合作、事奉,這種關係需要由三語會眾之間延伸到更大的範圍。最後我認為家長的影響亦是重點:當我聽到有部份教牧的下一代離開了教會,而且部分原因是由於教會的事奉影響了家庭時,我會感到有一點意外。我們需要向年輕的父母示範、教導如何去平衡家庭和教會。

羅: 我認為須要注意「不健康的教會文化」和「失效的領導」。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健康、「無毒」(non-toxic)的教會文化,一個重視挽回而非譴責的文化。當會眾與領袖之間有未解決的嫌隙,有部份會覺得沒有渠道去表達意見、達成溝通。我亦觀察到會眾覺得在一些決策上,他們沒有得到應有的參與或者表達意見的機會。一個好例子:之前當教會需要購買物業的時候,我們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支持,百分之五反對。教會非常重視那百分之五反對者的意見,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去讓他們理解,讓他們表達他們的意見,並且在搬遷、執行上的細節照顧他們的感受。當有重要決策時,有人覺得他們的意見甚至存在沒被關注,他們會受到心靈傷害。我們須要讓各人都有反映意見的機會。另外當有會眾犯錯的時候,我們須要去重視挽回而不是譴責。領袖與平信徒一樣會有犯錯的時候,絕對不能夠置諸不理,因為沒有化解的問題會引起其他的狀況。

黃: 我們教會的體育館地面鋪了膠地板,然後長議會決定不再讓青少年打地上曲棍球。其中參與曲棍球的青少年經過努力,和長議會商議,然後說服長議會改變初衷。他們可以過幾年更換地板,但是青少年的活動卻無法替代。

4)報告中的八項實踐方向之中,有沒有兩三項你特別認同?你希望它們如何在華人教會中實踐?

黃: 「由餃子到耶穌」:我們可以透過跨堂會、跨世代讀聖經,互相聆聽。透過討論聖經,了解其他會眾的想法。「從指導/教科書到生命旅程」:我認為同行的其中一個意義就是一同事奉;一同事奉能夠帶來互相學習、聆聽、了解,雙向地去了解困難、改善方法。「從階級制度到縮短權力的距離」:須要適當地賦予年輕人應有的權力。與自己的孩子在同一個委員會上坐席,可能會帶來一些難處;我們在建立年輕領袖,他們可能會有自己的團隊;讓他們對於決策、財政上有更多影響力;或者參與植堂會對建立他們有幫助。

羅: 要在教會架構中建立良好的氛圍:我們需要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安。透過接觸、認識對方就能消除架構帶來的不安或恐懼。有時候年輕人會很年輕就開始痛恨領袖;這些因素可能導致堂會之間疏遠,甚至分家。但是我們下一代需要英文堂,根本不可分割。所以,多語言、文化教會的願景必須重視。我們需要有效地帶領年輕人,讓他們跟長輩合作、交流,慢慢讓他們習慣與長輩以及其他堂會一同事奉、一同成長。

5)總括來講,對於研讀這份報告感覺如何?有甚麼其他概括回應?

羅: 我認為中、英文堂的領袖需要更多互相溝通,在這個問題上互相理解。我們的敵人並不是其他會眾;這是一場屬靈的爭戰,大家須要抱著以神的國為先的態度。我們亦可以聽取更多非領袖的聲音,不過亦要注意不要因為數據而令到平信徒覺得沮喪。

黃: 非常感恩能夠聽到多方面的聲音。我期待能夠更多聽到第二代的聲音。特別感謝王博士的研究——過往的研究大部份都是集中於美國,而這研究採取了客觀的角度。希望日後可以看到更多與華福的合作,讓中、英牧者能夠更多溝通。我們須要加強建立下一代的領袖,須要加深了解下一代的文化。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